工资税率怎么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方法是:用全年一次性奖金总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分别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工资范围在1-5000元之间的,包括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0%; 2、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 3、工资范围在8000-17000元之间的,包括17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 4、工资范围在17000-30000元之间的,包括3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5、工资范围在30000-40000元之间的,包括4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 6、工资范围在40000-60000元之间的,包括6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0%; 7、工资范围在60000-85000元之间的,包括8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5%; 8、工资范围在85000元以上的,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45%。
-
工资税率怎么算?
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一扣除数)×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个税免征额是 50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实发工资=应发工资-五险一金-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2020.07.02 392 -
工资税率怎么算的
工资扣除标准3500元/月(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扣除三险一金后月收入-扣除标准 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
2020.06.15 554 -
工资上税的税率怎么算
每月应缴纳60元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月收入-五险一金-起征点-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专项附加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
2020.07.23 346
-
工资税率怎么算
1、雇员工资薪金所得高于税法规定的扣除额的,需要就超过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并根据超过数额来确定税率。 2、计算方法:(1)应纳税所得额=工资数额-3500元;(2)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的税率。
2022-03-11 15,340 -
工资税率怎么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工资收入金额-各项社会保险费-起征点(5000元)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税率-速算扣除数 说明:如果计算的是外籍人士(包括港、澳、台),则个税起征点应设为4800元。以上就是工资税率
2022-07-01 15,340 -
工资税率怎么算的
2018年工资税率计算标准:月收入超过3500的公民,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个税起征点是3500,使用超额累
2022-03-21 15,340 -
工资的税率怎么算
应交个人所得税=(工资-个人交五险一金金额-个人所得税扣除额3500(元)*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交个人所得税=(工资5800元-个人交五险一金金额1044元-个人所得税扣除额3500(元)*税率3
2022-04-08 15,340
-
01:44
工资免税怎么申请
工资免税申请流程如下: 1、打开自然人电子税务局,选择公司名称,输入登录密码,点击登录; 2、进入系统主界面,点击综合所得申报; 3、进入综合所的申报主界面,点击正常工资薪金所得; 4、页面弹出申报界面,输入员工的工资资料; 5、资料输入好
6,582 2022.05.26 -
00:49
资产负债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资产负债率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除资产总额乘100%;其中,负债总额是指公司承担的各项负债的总和,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指公司拥有的各项资产的总和,包括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资产负债率是企业期末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
5,914 2022.05.18 -
01:05
年假工资怎么核算
年假工资的核算如下: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即是休假等同于在正常工作。但是以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才能享受带薪年休假为前提。如果劳动者未休年假的,则休假天数按日工资收入的三倍支付年休假报酬。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1,059 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