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哪个方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3、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5、父母双方对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6、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 7、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 8、父母双方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予准许。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离婚子女抚养权归哪方
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会判给女方,除非女方有特殊情形。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主要考虑:经济状况、个人素质、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责任感、以及与子女的感情亲密程度等。
2021.03.09 518 -
离婚宝宝归哪个方面孩子抚养权归谁
哺乳期内的子女,以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以后的孩子抚养权由双方协商确定,双方无法协商的由法院根据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则进行判决。另外,如果孩子在十周岁以上,法院会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
2021.02.19 132 -
离婚后抚养权归哪个方
这一般要根据“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则来决定。 一、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会判给女方。除非母方有下列情形: 1.母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如癌症),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 2.母方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指对子女有遗弃、
2021.02.08 68
-
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哪个啊?
孩子抚养权的问题您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0~2岁的孩子,因为还在哺乳期,判给女方的可能性较大;2~10岁以上的孩子就要考虑哪一方的环境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如学历、经济条件、人品等10岁以上的孩子还要看孩子
2022-08-25 15,340 -
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哪一方?
按照《婚姻法》的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
2021-05-29 15,340 -
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哪一方
1、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第3款规定: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2022-10-15 15,340 -
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谁, 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谁?
○1两周岁以内的子女,由女方抚养为原则,除非母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或者其他原因子女确实无法随母方生活的;○2哺乳期后的子女,因抚养问题达不成协议的,根据
2022-05-07 15,340
-
02:40
男女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谁
男女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谁,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父母双方可协商确定孩子的抚养权归属; 二、无法协商确定的,法院判决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双方的抚养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参考因素如下: 1、双方的基本条件,例如文化教育程度,工资收入等等; 2、父
580 2023.01.04 -
02:05
离婚子女抚养权归谁
离婚时子女抚养权归谁首先应该由离婚男女双方自行协商决定,双方的协商确定抚养子女的一方只要不存在法定的不适合抚养子女的情况,双方的协商结果就是合法有效的,双方就子女抚养问题应当在离婚协议中进行约定,离婚后按照离婚协议的约定执行即可。 如果男女
1,344 2022.04.17 -
01:17
离婚孩子抚养权归哪一方
如果离婚双方就孩子抚养权问题达成一致,并在离婚协议中进行了约定,则孩子抚养权归哪一方,应按离婚协议执行。如果离婚双方无法就子女抚养权归属问题达成一致协议,则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子女抚养权归属进行判决,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支付
1,75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