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对方全责要赔偿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责任已经认定对方全责,可以先火化尸体。如果事故责任已经认定,获赔偿多少与尸体是否被火化没有关系,根据事故处理程序相关规定,死者家属需要在尸体检验结束后的10天内办理丧葬事宜。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由公安机关来处理尸体,逾期存放尸体的费用由死者家属承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所以法院在审理交通肇事罪的时候,死者的家属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主张赔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刑事责任方面:需要承担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交通肇事致一人死亡负全部责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致死亡二人以上负事故全部责任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民事责任方面:需要向死亡亲属赔偿如下方面的损失: 1、因抢救、治疗支出的医疗费; 2、误工费; 3、护理费; 4、交通费; 5、住宿费; 6、住院伙食补助费。
-
车辆交通事故致死亡对方全责怎么赔偿?
交通事故对方死亡,肇事方负全责的,应当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等。投有车辆保险的,由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承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仍然不足或者
2021.01.23 163 -
交通事故对方全责,对方死亡怎么赔偿
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如果死亡方自己负全责的,如何赔偿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1、如果对方是非机动车的,则对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2、如果对方是机动车的,则应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2020.05.15 866 -
交通事故死亡对方全责怎么赔偿
事故发生后,受害人的损害赔偿内容与事故造成的损害直接相关。具体的赔偿项目有: 1、人身损害:包括有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2.财产损害:直接
2020.02.08 172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对方全责,请问要赔偿吗
以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划分的责任来赔偿,如果对认定书有异议,可以在送达之日起3日内申请复核。可以按照以下项目计算赔偿:A、 丧葬费: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6个月总额计
2022-05-08 15,340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对方全责, 对方要求赔偿过高
要求赔偿数额过高,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和赔偿数额都要根据责任认定来计算。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罪量刑标准:下列行为
2022-05-03 15,340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对方全责怎么赔偿
按照死亡赔偿一般是需要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失费、其他的还有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具体数额各地不一样,需要根据责任、户口、被抚养人
2022-02-18 15,340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对方全责怎么赔偿
受害方可以根据事故认定书以肇事方和交强险保险公司为共同被告依法向法院要求人身损害赔偿,先由肇事方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赔偿限额范围内给予赔偿,不足的部分由双方当事人根据事故责任认定书划分责任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2022-01-19 15,340
-
01:20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赔偿标准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肇事者需要承担的赔偿责任标准为: 1、需要赔偿受害方的丧葬费用,即办理丧葬事宜的必需的费用。其标准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六个月总额计算。 2、赔偿受害方的死亡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包括对死者家属的抚慰金及死者
799 2021.04.22 -
02:21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怎样赔偿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赔偿: 一、为抢救被侵权人所支出的合理费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对被侵权人要进行及时抢救。这时就产生了医疗费、护理费和交通费等费用。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护理费根
3,150 2022.05.11 -
01:12
交通事故我全责对方死亡判几年
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并且对该起交通事故负有全责,此种情况下,行为人就触犯了交通肇事罪,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是,具体会被处何种刑罚以及多少刑期,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犯罪情节严重程度来判断。 《刑法》第一百
974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