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应该要写欠条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拖欠工资不要写欠条,后期维权很麻烦; 2、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者工资,逾期不支付的,需要加付赔偿金; 3、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拖欠工资有欠条,要回工资的方式如下: 一、先找你公司协商; 二、找有关部门调解; 三、去申请劳动仲裁; 四、找有关机关投诉; 五、去法院提起诉讼。
你好,有法律效力的,不用担心。不过也对欠条的书写有以下要求:欠条要完整,要有欠款人的身份证号码,保留身份证复印件,欠款事实写清楚,还要注意诉讼时效。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一年。不发工资早点去申请仲裁了,拿着欠条未必能兑现没有意义。 2、单从欠条效力来讲是有效的,但是不能免除公司的法定责任,欠条也是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并向公司提出补偿的有力证据。
-
员工欠工资应该怎么写欠条
工资欠条直接写”欠XX工资XX元,定于X年X月日归还。署名、日期“就可以了。需要说明的是,一旦出具了欠条,双方之间关于拖欠工资的法律关系就变了,本来是劳动关系,出了欠条之后就变为普通的欠款法律关系了,员工可以持欠条直接向法院起诉,而不再需要
2021.03.29 398 -
拖欠工资欠条怎样写
只要写把欠款的原因、款数写清楚,欠款人签字就具有法律效力。谁欠谁,时间的起止,时间的累计,拖欠金额的累计,最后签章(如是个人需按手印在名字、金额、时间上全部按)。这样基本可以保障你的这份欠条可以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同时还可以收集欠款人的信息
2021.01.27 299 -
工资拖欠欠条怎么写
欠条范本:XX公司,拖欠员工XX工资,合计现金(小写):XX元人民币,(大写):XX元人民币,定于X年X月X日之前一次性归还。逾期不还,逾期息每天按借款总额的1‰计算,至履行清偿义务之日。并且员工将永久享有追讨权及向法院诉讼追讨的权利。此据
2021.01.30 758
-
拖欠工资欠条应该如何写
【法律意见】欠工人工资欠条格式一:今本人__(号:__)拖欠__(身份证号::__)合计人民币(大写)___元整(小写:__)。定于__年__月__日之前全部结清。因此欠条引起的法律诉讼,一切诉讼费、
2022-09-02 15,340 -
拖欠工资应该怎么写欠条
像拖欠工资的欠条怎么写这样写抬头:欠条 今某***欠某***自****年**月**日至****年**月**日三个月工资共****元。 欠款人:某***(如是公司或者施工工地必须加盖公司或工地项目部印章
2022-08-22 15,340 -
拖欠工资欠条应该怎样写
【法律意见】欠工人工资欠条格式一:今本人__(号:__)拖欠__(身份证号::__)合计人民币(大写)___元整(小写:__)。定于__年__月__日之前全部结清。因此欠条引起的法律诉讼,一切诉讼费、
2022-08-24 15,340 -
拖欠工资要写欠条吗
1、拖欠工资不要写欠条,后期维权很麻烦;2、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者工资,逾期不支付的,需要加付赔偿金;3、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
2022-03-18 15,340
-
01:07
拖欠工资应该怎么办
拖欠工资应该讨要。讨要拖欠工资的方式主要有调解、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和提起民事诉讼。为了争取最高的效率,建议按照私下调解、投诉、申请劳动仲裁和提起民事诉讼的先后顺序尝试追偿。员工遇到老板拖欠工资的,可以先私下与老板进行协商、调解
7,327 2022.04.17 -
01:03
拖欠工资应该怎样维权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有按时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义务,如果用人单位逾期不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1、自行找用人单位协商,要求其支付工资; 2、协商无果后,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3、劳动者可以向当地
960 2023.01.04 -
01:00
拖欠农民工工资应该怎么办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解决办法:拖欠农民工工资协商不成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者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1,10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