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一个月不发工资的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拖欠工资可以选择通过提起劳动仲裁维权。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除了补足差额,逾期不支付还可申请赔偿金。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拖欠工资可以选择通过提起劳动仲裁维权。应当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如果数额较大,影响恶劣,应当按照《刑法》进行处罚。
首先,要确认和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的事实,如工资单,考勤记录,工作过程中的文件记录。其次,确认劳动关系后,可以要求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补发工资。第三,单位应当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否则应当支付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作为代通金。第四,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第五,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可以要求经济赔偿金,为经济补偿金的两倍。
-
工伤理赔超过一个月能不能赔偿
工伤理赔超过一个月的能赔偿。职工发生工伤事故伤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不申请的,劳动者或者其家属可以在工伤事故发生后一年内向劳动行政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并理赔。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
2022.04.16 1,350 -
超过2个月工资怎么赔偿
拖欠工资超过2个月的,单位一般不需要进行赔偿,只需要及时支付拖欠的工资即可。 如果是劳动者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单位拖欠工资的行为的,则劳动行政部门会责令单位限期支付,单位逾期不支付的,才需要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
2020.07.31 136 -
厂里辞工超过一个月不发工资会扣钱吗?
工厂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劳动者离职没有提前一个月通知工厂,不会扣钱: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其他。
2020.12.23 107
-
超过一个月不发工资的
拖欠工资可以选择通过提起劳动仲裁维权。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除了补足差额,逾期不支付还可申请赔偿金。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
2022-04-18 15,340 -
超过多少个月一个月不发工资可以起诉
超过一个支付周期没发工资就可以起诉。支付周期一般为一个月。一般因劳动报酬支付印发的纠纷要先申请劳动仲裁调解。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022-05-28 15,340 -
工伤超过一个月工资怎么发
工伤期间的工资是按每月发,且原工资待遇不变。r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r第三十三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2023-04-08 15,340 -
工伤赔偿超过一个月不能赔偿了吗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用人单位应在三十日内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未申请的,工伤职工应自事故发生之日起一年内申请。超过一年未申请的,不会受理。 申请时需提供:工伤认定申请表,存在劳动关
2022-06-30 15,340
-
01:12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几个月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但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例如伤情严重或其他特殊情况,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申请延长的,需要经过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确认,而不能由员工与单位协商延长。也就是说,停工留薪的最长时间是2
33,263 2022.04.15 -
01:09
工资拖欠一个月怎么赔偿工资拖欠一个月是否可以获得赔偿,需要根据处理结果来定。处理方法如下: 1、沟通协商解决。不管是在职还是离职,不管是无故拖欠工资还是不发工资,都应先通过正常的渠道,与公司主要负责人进行沟通协商,弄清楚拖欠或不发的原因,再选择合理的方法去处理;
4,940 2022.05.11 -
00:56
工伤赔偿不能超过多久工伤赔偿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一般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开始计算。超过时效,则不受法律保护。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
3,216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