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代表案件如何确定被告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公司法第150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依现行《公司法》第152条的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的适格被告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他人”。立法虽然没有对“他人”的范围予以明确,但公司的控股股东、其他股东、实际控制人等也应解释为包含在“他人”之中。因此,凡是对公司实施了不正当行为而对公司负有民事责任的人,在公司怠于对其行使诉权的情形下,都可以成为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这种宽泛的解释有利于充分发挥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作用。由此可见,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救济功能,即在公司利益受到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以及其他人的非法侵害时,通过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方式,使公司及时获得经济赔偿或其他救济,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并最终保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其二是预防功能,即通过增加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等相关人员从公司谋取不当利益的风险成本,从而起到预防、减少该类行为的作用。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般认为,股东代表诉讼的实质原告是股东所在的公司,只是因为公司怠于或者拒绝提起诉讼而由股东代表公司提起诉讼。因此,在公司监事会、监事、董事会、执行董事等对公司负有违约或者侵权之债时,作为债权人的公司应当向哪个法院提起诉讼,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原告就应向哪个法院提起诉讼。
股东代表公司提起的民事诉讼,可以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因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等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
行政案件如何确定被告
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应该按照下列规定来确定被告:一般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如果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则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如果是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被起诉,则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2020.04.26 131 -
股东代表诉讼被告是谁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被告是任何侵害公司利益,而公司无正当理由拒绝或怠于对其行使诉权的侵害人,包括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清算组成员以及其他任何人。
2020.10.26 333 -
如何确定股东代表诉讼管辖权归属?
股东代表诉讼管辖权的归属为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因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等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这是属于特殊地域管辖。
2022.08.11 143
-
股东代表诉讼中应如何确定适格的被告
根据公司法第150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依现行《公司法》第152条的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的适格被告为董
2022-04-28 15,340 -
股东代表如何确定管辖权
一般认为,股东代表诉讼的本质原告是股东所在的公司,股东代表公司只是因为公司忽视或拒绝提起诉讼而提起诉讼。 因此,当公司监事会、监事、董事会、执行董事对公司负有违约或侵权债务时,作为债权人的公司应向哪个
2021-11-12 15,340 -
股东代表诉讼管辖如何确定
一般认为,股东代表诉讼的实质原告是股东所在的公司,只是因为公司怠于或者拒绝提起诉讼而由股东代表公司提起诉讼。因此,在公司监事会、监事、董事会、执行董事等对公司负有违约或者侵权之债时,作为债权人的公司应
2022-05-31 15,340 -
如何确定股东代表诉讼管辖权?
股东代表公司提起的民事诉讼,可以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因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等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2021-08-16 15,340
-
01:44
股东代表诉讼被告是谁
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是任何侵害公司利益,而公司怠于对其行使诉权的侵害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可知,股东代表诉讼是基于股东共益权而产生的间接诉讼,它是与以股东私益权为目的的直接诉讼相对应的。根据侵害公司利益的人的身份的不同,提
1,737 2022.04.17 -
01:02
如何确认股东是否出资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认公司股东是否已经实缴出资: 1、核查股东的出资证明书; 2、查验会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3、收取银行询证函、银行进账单。 股东出资的具体方式如下: 1、货币。这里所说的货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即人民币。股东一方是外国投资
2,702 2022.05.27 -
01:16
如何确定专利侵权案件的管辖
对专利侵权案件的管辖进行确定,可按照以下规定: 没有经过专利权人的同意,为了生产经营,而对产品进行制造、使用、销售发明等的行为,由该产品制造地的法院进行管辖,不清楚制造地的,由该产品的使用地或销售地的法院受理。 为了生产经营目的而使用专利方
51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