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人后续治疗费加害方是否应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受害人在遭受人身损害后留有残疾的,是否都有必要进行后续治疗,应从后续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如果经过治疗,受害人的残疾程度有所减轻,那么这种后续治疗就是必要的;如果经过治疗受害人的残疾程度没有减轻甚至扩大,那么这种后续治疗就是不必要的,应立即停止后续治疗。对必要的后续治疗产生的费用加害人应当赔偿,对不必要的后续治疗产生的费用加害人不应赔偿。同时,还应从侵权行为和侵权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认定后续治疗费。即只有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导致的后续治疗产生的费用,加害人才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是受害人故意和过失,或者是第三人的原因造成损害结果加重的,对加重部分导致的后续治疗所产生的后续治疗费,原加害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只有既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防止将一些不合理的费用转嫁加害人,这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作出人身损害赔偿后,后续治疗费应按照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或医生的建议进行估算;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对后续治疗费进行评估。或者参照类似病例的后续治疗及护理标准计算。
有关法律规定,赔偿权利人可以在实际产生后续治疗费用后另行起诉。建议可以要求赔偿以及已经发生的医疗费用。对于受害者建议的后续治疗费,通常建议受害者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评估后续治疗费。因为,如果没有确定的依据,法院将认为受害者所声称的后续治疗费并未发生。
-
人身损害赔偿后续治疗费如何计算
人身损害赔偿后续治疗费按照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或医生的建议进行估算。后续治疗费包含因后续治疗确需的医疗费,以及所产生的必需的护理费、误工费、交通费和住宿费等费用。如果因伤害导致残疾的,对于已经按照伤残等级支付了残疾赔偿金的,不应再计算,只能赔
2022.05.21 412 -
人身损害赔偿后续治疗费包括哪些
人身损害赔偿后续治疗费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其他。
2021.02.08 234 -
人身损害赔偿后续治疗费如何计算
人身损害赔偿后续治疗费按照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或医生的建议进行估算;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对后续治疗费进行评估。或者参照类似病例的后续治疗及护理标准计算。
2020.08.29 200
-
受害人后续治疗费加害方是否应赔偿?
受害人在遭受人身损害后留有残疾的,是否都有必要进行后续治疗,应从后续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如果经过治疗,受害人的残疾程度有所减轻,那么这种后续治疗就是必要的;如果经过治疗受害人的残疾程度没
2022-05-06 15,340 -
受害人后续治疗费加害方是否应赔偿
受害人在遭受人身损害后留有残疾的,是否都有必要进行后续治疗,应从后续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如果经过治疗,受害人的残疾程度有所减轻,那么这种后续治疗就是必要的;如果经过治疗受害人的残疾程度没
2022-03-21 15,340 -
受害人后续治疗费加害方是否应该赔偿?
受害人在遭受人身损害后留有残疾的,是否都有必要进行后续治疗,应从后续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如果经过治疗,受害人的残疾程度有所减轻,那么这种后续治疗就是必要的;如果经过治疗受害人的残疾程度没
2022-04-29 15,340 -
治疗费加害方可否委托受害人赔偿
受害人在遭受人身损害后留有残疾的,是否都有必要进行后续治疗,应从后续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如果经过治疗,受害人的残疾程度有所减轻,那么这种后续治疗就是必要的;如果经过治疗受害人的残疾程度没
2022-04-17 15,340
-
01:34
人身损害后续治疗费用如何主张
受害人有两种方式主张人身损害后续医疗费的方式。第一种方式为受害人在后续医疗费实际产生后另行起诉,向赔偿义务人主张已经发生的后续医疗费。 第二种方式为受害人在首次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主张。由于后续医疗费用尚未发生,受害人需要提供司法鉴定的结论或
1,901 2021.04.25 -
01:18
胎儿受到侵害能否获得赔偿
胎儿受到侵害时,如果出生时为死胎的,这时候可以由孕妇本身代为求偿,因为胎儿在母体中受到损害,母体也会相应的受到一定损害,就可以由母亲作为被侵权人,请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如果胎儿出生时是存活的,这时候胎儿就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
1,709 2022.05.11 -
01:07
医疗事故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区别
医疗事故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两者在法律适用方面有所不同。医疗事故赔偿主要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的法规文件规定,而人身损害赔偿主要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两
699 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