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违反劳动法向劳动者投诉的,劳动者如何维权,获得的权利和义务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用人单位违法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劳动者应当收集证据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也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第七十七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第七十八条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八十九条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各项权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2、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权利。 3、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4、劳动者有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6、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7、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8、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劳动者权利:休息休假;取得劳动报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其他。劳动者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其他。
2020.03.05 289 -
-
劳动者的行使劳动权的义务
劳动者的义务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后,劳动者应当遵守有人单位的管理制度,应该完成用人单位交付的工作任务,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如果签订了保密协议,应当遵守保密协议约定的事由,劳动者应该提升职业技能。
2020.08.25 257
-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1、含义: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2、内容:劳动者的义务主要包括: ①劳动者应完成的劳动任务; ②提高职业技能; 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在社会主义制度
2022-03-12 15,340 -
用人单位应当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一,《劳动法》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1,这里规定的是;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2,目的;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2022-01-24 15,340 -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向劳动者收取物品时,劳动者如何维权?
协商不成,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
2022-03-25 15,340 -
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或侵害劳动者合法利益的,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权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或者侵害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时,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
2022-02-13 15,340
-
00:59
用人单位违法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法终止劳动合同,这种情况需要向员工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金作为赔偿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两个月的本人工资。公司辞退员工必须要具备法定的情形,经过法定的程序,否则单位需要向员工支付赔偿金。不具备法定理由,不遵守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关系的,都是
2,045 2022.04.17 -
00:55
如何应对故意拖延甚至恶意拒签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对故意拖延甚至恶意拒签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用人单位通知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而劳动者拒绝订立的,用人单位可以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且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作为用人单位,首先应当注意留存通知劳动者签订劳动
1,181 2022.04.17 -
00:59
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具体如下: 1、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主动表示不续签原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2、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由于主管部门调动或转移工作单位而被解除劳动合同,未造成失业的,用人单位可以不
1,61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