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孩子一起抚养可以不付抚养费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你们如果离婚,孩子抚养问题,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重点考虑跟哪一方在一起更有利于孩子的生活、教育及成长)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孩子尚小,一般会判由你直接抚养。 2、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一看子女的实际需要。二看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三结合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然后,对支付义务人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月收入的20%至30%按月支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对支付义务人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但是,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3、关于房屋问题,该房屋购买在你们婚前,不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但是,婚内共同还贷一般应当属于你的支付,另外,该支付所产生的房屋增值部分也应当归你。 4、关于孩子的继承权,父母离婚,不能就此改变父子关系的事实,更不能就此排除孩子依法应当享有继承父亲遗产的权利。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后,如果双方约定不抚养一方不用给抚养费的,可以不支付抚养费。否则不抚养一方需要拿抚养费。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离婚后,对于子女的抚养费,如果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一方可以不支付抚养费。协议不成的,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
离婚后可以不付孩子的抚养费吗
离婚后如果双方协商一致可以不付孩子抚养费,如果没有协商一致必须支付孩子的抚养费,因为法律规定,夫妻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 至于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自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由法院判决
2021.02.13 114
-
离婚后一方不付孩子抚养费可以起诉吗
首先在离婚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另一种是诉讼离婚,即在一方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另一方向法院起诉离婚。诉讼离婚主要涉及财产的分割及
2022-07-15 15,340 -
离婚后可以不付孩子抚养费吗
离婚后不能不支付抚养费。抚养孩子是父母的法律义务,不支付抚养费是违法的。但是,如果付款人因违法犯罪被监禁或劳动教育,失去经济能力,无法支付,则无需支付抚养费。但恢复人身自由后,如果有经济来源,仍应按原
2021-12-03 15,340 -
可以起诉抚养费吗离婚后不给孩子抚养费
离婚时双方约定或直接抚养子女一方承诺不要求另一方负担子女抚养费,此后又以子女名义起诉,要求对方给付抚养费的,一般不予支持。但具有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经济状况发生不利变化不足以维持子女当地一般生活水平,或者
2022-04-06 15,340 -
结婚后一方不付孩子抚养费可以起诉吗?
支付多少的小孩抚养费,一般先由男女双方协商解决,双方协商解决不了起诉到法院,法院会根据双方的经济能力、小孩的实际花费来判决。没有获得小孩抚养权的一方,每月支付小孩的抚养费是自己工资收入的20%----
2022-03-31 15,340
-
01:11
离婚孩子抚养费怎么付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抚养费的给付方式分为定期给付和一次性给付,定期给付的。一般给付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如果有经济条件的,也可以一次性给付。另外,如果父母双方已经约定好抚养费给付方式和金额,但是给付抚养费的一方下落不明或者暂无经济收入的,可以用
1,006 2021.04.25 -
01:34
离婚后孩子改姓另一方可以不给抚养费吗
离婚后孩子改姓另一方姓氏的,不能拒付抚养费。离婚后,如果孩子跟随母亲生活,父亲支付抚养费,即使母亲将孩子姓氏由父姓改为母姓,父亲也不能拒付抚养费。但是改姓需要离婚双方一致同意,母亲如果隐瞒父亲不同意的事实,擅自更改孩子姓氏的,父亲有权向户籍
873 2022.04.17 -
01:29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可以不分吗
如果双方是协议离婚,那么双方可以约定抚养权归男女双方共同所有,由男女双方共同来抚养和照顾孩子。如果双方通过法院起诉,诉讼离婚,那么需要由人民法院综合各方面条件来进行判决。如果孩子跟着双方共同生活,或者由双方轮流照顾,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健康
1,27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