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以后,劳动者提出辞职,用人单位应该怎么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劳动合同依法成立后,劳动者意欲解除劳动合同,在与用人单位交涉未果的情形下,需要提起30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当然,在这30日之内,还需要正常的参与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如果劳动者未作满这30日,没有依法给用人单位足够的时间招聘新的劳动者,填补工作岗位的空缺,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依法是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扣除劳动者的合法收入一部分,属于劳动者对此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形式。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3、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内提前3日可以解除劳动合同。4、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之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竞业机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司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36条、37条、90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违法的,劳动者可以请求公司给予赔偿,如果公司拒不赔偿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超过一年以上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视为是订立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并且应当赔偿劳动者十一个月的工资。
签了劳动的合同想辞职的可以提前三十天用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如果是在试用期内想要辞职的,只需要提前三天通知。除此之外,也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
-
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怎样处理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1)》第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该在劳动者入职第1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没有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要求该用人单位支
2020.04.08 161 -
用人单位应当在用工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入职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是合法的。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的。
2020.09.09 292
-
超过一年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辞职后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应该怎么处理
未签订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第三款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即如果超过一年单位仍未与你订立书面合同,视为单位已经
2022-01-20 15,340 -
签订劳动合同后辞职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用人单位吗
劳动者要辞职,不需要理由,只要符合规定辞职就行,试用期内只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试用期外,需提前一个月以书面的方式提交辞职报告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参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
2022-03-10 15,340 -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到期后,由于用人单位提出辞职,劳动者应该怎么办
用人单位通常对于自动离职的员工如果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用人单位通常不会接受劳动者重新返回用人单位,如果该自离员工依法办理离职手续,自离不是主观原因,用人单位通常会接受劳动者重新返回,劳动者想返回原单
2022-02-26 15,340 -
劳动合同签订后一个月辞职
没有单位有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违法用工情况,主动辞职可以要求单位支付补偿金,其他个人原因辞职没有补偿金《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
2022-01-26 15,340
-
00:58
入职两个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入职两个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单位要从用工满1个月的第二天,到满一年的前一天,向劳动者支付两倍的工资。用人单位需要从用工那天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没有跟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那么需要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并且需要跟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
6,319 2022.05.11 -
01:01
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怎么办
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遇到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的情形时,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但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无果,用人单位仍旧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则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
7,877 2022.04.17 -
01:28
公司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后果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公司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后果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的规定,劳动者在公司上班期间,公司如果没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则公司自用工当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没有和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的,公司应该向劳动者支付
3,56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