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恶意透支有哪些表现形式,恶意透支的后果是什么,有什么后果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持信用卡在不同地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 (二)持卡人申领信用卡时弄虚作假,伪造身份证、私刻公章、伪造保函证明等骗取发卡行的信任,从而领取并持有信用卡之后进行恶意支。 (三)持卡人通过假消费等方式套取银行的资金。关于恶意欠款的后果:恶意欠款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数额或者规定期限的,仍然与银行保持者联系,一般不构成犯罪。也就是说属于欠钱没有还的问题,银行可以去法院起诉,然后法院判定持卡人还钱,依法执行你的个人其他财产。但是如果持卡人欠款后故意避而不见,超过期限或者经过银行催告仍然不还,并与银行失去联系,银行可能就会判定持卡人恶意透支了,就会去公安局报案,立案侦查,这样就会依据刑法来执行。我国刑法第19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信用卡滞纳金。 2、逾期利息。 3、不良信用记录。 4、面临刑事诉讼。恶意透支信用卡的,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
信用卡恶意透支后果
1、信用卡滞纳金。所谓信用卡滞纳金,是指当持卡人未在到期还款日前还款或还款金额不足最低还款额时,按规定应向发卡银行支付的费用。 2、逾期利息。用户使用信用卡透支以后,一般有20多天到50多天不等的免息还款期,就是只要持卡人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
2020.08.18 170
-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恶意透支的后果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持信用卡在不同地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 (二
2022-04-16 15,340 -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恶意透支的后果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持信用卡在不同地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 (二
2022-04-23 15,340 -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几种情形,恶意透支的后果有哪些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持信用卡在不同地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 (二
2022-04-27 15,340 -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恶意透支的后果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持信用卡在不同地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 (二
2022-04-09 15,340
-
01:17
恶意透支信用卡怎么判刑
信用卡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恶意透支属于违约行为,需依照信用卡领用合同承担违约责任,但符合一定条件将成立犯罪。《刑法》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
1,784 2022.04.17 -
01:06
信用卡透支不还犯罪吗
信用卡透支不还本身就属于违约行为,如果已经超过了一定数额,而且经过银行有效催收后,仍然拒绝还款,当然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可以以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恶意透支人,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信用卡诈骗罪包括了恶意透支信用卡的行为,主要是指:信用卡的持
764 2022.04.17 -
01:03
信用卡透支多少钱会被起诉
不管信用卡透支多少钱,都有可能会被起诉。如果透支金额达到1万元以上、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那么就有可能会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要被提起公诉以追究刑事责任。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1,47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