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职工在怀孕期间能享受哪些福利及生育津贴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产妇产假期间,还可以享受以下三大福利: 1.产假:我国现在法律规定女性职工的产假一共为90天,其中产前假期为15天,产后假期为7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若系多胞胎生育,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流产产假以4个月划界,其中不满4个月流产的,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15-30天的产假;满4个月以上流产的,产假为42天。很多地区还采取了对晚婚、晚育的职工给予奖励政策,假期延长到180天。 2.生育津贴:我国生育津贴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标准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支付标准按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期限不少于90天;二是在没有开展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生育津贴由本企业或单位支付,标准为女职工生育之前的基本工资和物价补贴,期限一般为90天。 3.医疗服务:生育医疗服务是生育保险待遇之一。各国的生育保险提供给怀孕妇女的医疗服务的项目不同,一般是根据本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服务范围。大多数国家为女职工提供从怀孕到产后的医疗保健及治疗。我国生育保险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检查、接生、手术、住院、药品、计划生育手术费用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生育保险只有在职职工有,由公司全额缴纳。根据国家规定,生育保险必须连续缴纳一定期限(福建是连续缴纳12个月),才能享受生育保险福利待遇。如果怀孕中离职,生育保险将处于断缴状态,生完孩子是不能申请生育津贴的。
怀孕期间离职了一般是不能享受生育津贴了的。要享受生育相关报销,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缴纳生育保险时间累积满一年(部分地区略有出入);二是在生育期间必须处于在职状态,并继续缴生育保险费用。如果已经辞职,就无法享受生育险,即使此前缴纳了多年的生育保险费。
-
怀孕期间离职可以享受生育津贴吗
生育保险只有在职职工有,由公司全额缴纳。根据国家规定,生育保险必须连续缴纳一定期限,才能享受生育保险福利待遇。如果怀孕中离职,生育保险将处于断缴状态,生完孩子是不能申请生育津贴的。
2020.11.16 597 -
女职工怀孕期间享受哪些待遇
女职工怀孕期间享受以下待遇: 1、不得与女职工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强度及禁忌劳动的保护; 3、适当给予工间休息或适当减轻工作; 4、可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2020.10.09 691 -
怀孕期间有生育津贴吗
女职工生育或流产后,由本人或所在企业持当地计划生育部门签发的计划生育证明,婴儿出生、死亡或流产证明,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手续,领取生育津贴和报销生育医疗费。
2020.07.17 702
-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能享受生育津贴和生育保险的福利吗?
产妇产假期间,还可以享受以下三大福利: 1.产假:我国现在法律规定女性职工的产假一共为90天,其中产前假期为15天,产后假期为7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若系多胞胎生育,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
2022-04-17 15,340 -
女职工怀孕期间可以享受哪些福利及生育保险
产妇产假期间,还可以享受以下三大福利: 1.产假:我国现在法律规定女性职工的产假一共为90天,其中产前假期为15天,产后假期为7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若系多胞胎生育,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
2022-04-18 15,340 -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可以享受生育津贴吗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个人缴纳社保可以领取生育津贴的。 1、但产假期间公司发放的工资和社保局发放的生育津贴不能同时享受; 2、如果单位有交社保,产假期间企业无需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由公司凭女职工的生育凭证
2022-05-10 15,340 -
在女职工怀孕时能享受生育津贴吗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个人缴纳社保可以领取生育津贴的。 1、但产假期间公司发放的工资和社保局发放的生育津贴不能同时享受; 2、如果单位有交社保,产假期间企业无需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由公司凭女职工的生育凭证
2022-05-10 15,340
-
01:01
生育津贴在哪里领
生育津贴去社保局办理。生育津贴的领取方法,具体如下:1、怀孕后,携带户口簿、结婚证、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去单位社保经办人处提交,由经办人帮忙办理生育保险就医登记,确定产检和生小孩的医院;2、同时办理好准生证;3、生育时将就医登记表带到医院,方便
18,530 2022.01.26 -
01:15
女方在怀孕期间能离婚吗
女方可以要求离婚。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女方怀孕的情况下,如果是女方提出离婚的或是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男方提出的离婚请求是需要受理的,这样是可以离婚的,而且双方签订的怀孕期间离婚协议书也具有法律效力。但如果男方到人民法院提出
1,064 2022.04.17 -
00:56
受教育者享有哪些平等权利
受教育者享有以下平等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
2,442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