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生儿办理入户需要哪些手续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5〕96号》:二、依法为无户口人员登记常住户口(一)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户口人员。政策外生育、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按照随父随母落户自愿的政策,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申请随父落户的非婚生育无户口人员,需一并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二)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无户口人员。在助产机构内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向该助产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在助产机构外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向拟落户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无户口人员或者其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三)未办理收养手续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未办理收养登记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当事人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按照规定办理收养登记,凭申领的《收养登记证》、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1999年4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合法生育孩子的,上户口办理方式如下:首先要凭出生证到所在居委会开具“新生儿入户通知单”;其次带着父母双方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孩子的出生证明、生育服务证、入户通知单到所在街道办事处盖章;最后去所在街道的派出所户籍科办理户口。
-
新生儿上户口需要办哪些手续
初生儿上户口需要以下材料: 一、新生儿父母的书面申请; 二、新生婴儿的出生医学证明; 三、结婚证; 四、未婚生育的需要提供监护人的身份证、其父或其母的户口簿。
2020.10.17 166 -
户口迁入都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办理户口迁移一般都是先到户口辖区派出所提出申请,填写一张《户口迁移申请表》,如果迁移的理由充分,符合有关户口迁移的规定,派出所长会在《户口迁移申请表》是签注同意受理的意见,然后再由派出所上呈上级公安局或公安分局治安科(大队)或户政科审核、审
2020.02.24 234 -
新生儿落户手续都有哪些
1、新生婴儿可按随父随母自愿的原则申报户口。 2、非婚生育的新生婴儿,需随父亲常住户口所在地落户的,必须提供法院判定归父亲抚养的证明。 3、父(母)亲户口迁入本市前,超计划生育的婴儿,户口不能在本市申报出生。
2020.01.22 371
-
成都户口新生儿办理入户需要哪些手续
《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5〕96号》: 二、依法为无户口人员登记常住户口 (一)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户口人员。政策外生育、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出
2022-05-01 15,340 -
成都新生儿入户办理,婴儿入户需要哪些证件,新生儿
1、《户籍申请表》2、《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及复印件)3、父母户口簿.居民身份证(非婚生子女户籍)(原件及复印件)4、父母双方的结婚证.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已婚无计划子女户籍)(原件及复印件)5、
2021-11-18 15,340 -
在成都办理新生儿户口需要哪些手续
《成都市户籍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成公法[2017]191号)和《成都市公安局关于印发〈成都市户籍登记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成公发〔2017〕190号)。
2021-10-29 15,340 -
成都新生儿入户需要什么手续
《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5〕96号》 二、依法为无户口人员登记常住户口 (四)被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后户口被注销人员。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后重新出现的人员,本
2022-03-25 15,340
-
00:48
新生儿户籍办理都需要什么材料
新生儿户籍办理都需要的材料,具体如下:1、新生儿办理入户,一般情况下要携带孩子的出生证明,孩子父母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等资料,到其中一方户籍所在地申请办理的;2、由于各地对于小孩办理入户的要求不同,不排除部分地区要求提供小孩相关的生
8,254 2022.05.11 -
00:52
新生儿入户口要去哪里办
新生儿入户口的地点如下:新生孩子上户口,要在小孩出生一个月内,到父母任何一方的当地派出所的户证部办理。依据新生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原则,可以随父也可以随母落户。所需材料:结婚证、新生儿父母的书面申请、新生婴儿的出生医学证明、其父或其母的户
6,243 2022.05.11 -
01:00
新生儿入户怎么办理户口
新生儿农合报销比例是:如果符合国家规定生产的可以报销,顺产定额500元,如果没有超过500元就按照实际发生费用报销。剖宫产患者按照一般住院补偿,乡级医疗机构起付线为100元,补偿比例为85%;县级医疗机构起付线为400元,补偿比例为70%;
1,18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