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犯罪标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依本条第2款规定,犯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行为在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本法以情节轻重为标准,将该罪的法定刑分为两个量刑档次。第一量刑档次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是基本量刑档次。司法实践中,如果行为人过失损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之一的,则一般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基本量刑档次内给犯罪行为人裁量刑罚。 本罪第二个量刑档次是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也就是说,在行为人过失损坏电力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前提下,如果综合考察分析犯罪行为人主客观方面的情况,属于情节较轻的,则应在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量刑档次内裁量刑罚。至于何为情节较轻,则应考察行为人主客观方面的各种事实情况予以综合认定,切不可只凭一个方面的情况单独认定。从司法实践来看,这些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1)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 (2)行为人犯罪前的一贯表现; (3)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还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4)犯罪客观方面的情节,如犯罪所造成的具体损害情况、犯罪方法和犯罪的时间、地点、对象等; (5)行为人犯罪后的态度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的量刑标准
构成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的,会被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坏电力设备,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2020.07.05 231 -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构成?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构成: (一)主观要件: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二)主体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 (三)客体要件:客体是公共安全; (四)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过失损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021.10.12 355 -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判刑标准细分?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的判刑标准。可细分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和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过失。
2020.07.13 246
-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量刑标准
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
2022-03-13 15,340 -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与破坏电力设备罪的区别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与破坏电力设备罪的区别在于: (1)主观罪过形式不同。破坏电力设备罪在主观方面是出自故意;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在主观方面则表现为过失。 (2)客观方面不同。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必须造成致
2022-03-12 15,340 -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定罪标准是什么
依本条第2款规定,犯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行为在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本法以情节轻重为标准,将该罪的法定
2022-03-15 15,340 -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既遂量刑标准
应该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详细如下:(1)盗窃正在使用的电线的,按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施罪中的一个重罪处罚。(2)盗窃没有使用中的电线的:按盗窃罪处罚。附:(3)《刑法》第118条:“破坏电力、燃
2022-02-13 15,340
-
01:12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量刑标准
如果犯罪嫌疑人由于过失而引起电力设备遭受损坏,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就构成了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其中,严重后果是使正在使用的电力设备失去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造成人、财、物严重损失的结果。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过失
886 2022.04.15 -
01:08
破坏电力设备罪立案标准
破坏电力设备罪,是指故意破坏电力设备,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所侵犯的法益是公共安全。本罪的犯罪对象是正在使用的电力设备,包括用来发电以及供电的公共设备,例如输电设备和电厂等等。行为人实施破坏电力
1,967 2022.04.17 -
01:13
破坏电力设备罪量刑标准
如果犯罪嫌疑人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构成了破坏电力设备罪。其中,电力设备要求是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如果没有使用,比如正在制造、运输、安装、架设或尚在库存中,以及虽使用中的电力设备,行为人对其进行破坏也不构成本罪。根据我国《刑
1,938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