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债权人追讨不还的途径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第一种是和对方签订还款协议。如果对方并不抵赖,而只是以种种借口拖延还款,那么就可以与其签订还款协议,明确还款的方式和期限。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和对方约定如果到期不还的话,可以申请法院就债务人的财产强制执行,并经过公证。如果有了公证的还款协议,一旦到期,债权人就可以依据协议直接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免去大量烦琐的诉讼程序,节约时间和金钱。 第二种是在起诉讼前十五日或起诉同时进行财产保全。所谓财产保全就是在起诉前或同时申请法院查封、扣押、冻结被申请人的财产利益,以保证申请人在诉讼获胜后能够执行裁决。当然申请保全须事先提供担保,如申请错误,还要赔偿被申请人所遭受的损失。 第三种是以上2种手段均无法要回欠款情形。债务人躲债跑路、债务人躲债转移财产,这两种情形法院判决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讨回欠款也异常困难。这时候不妨试试犬神寻找网“悬赏”方式寻找债务人踪迹、财产线索,破解债务执行难,破解故意隐匿行迹、隐匿财产等不诚信行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债权人讨债途径有: 1、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限内,可直接向债务人原居住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讨债款。起诉时应持有借据等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证据,法院就会立案受理。由于债务人下落不明,法院在立案后一般采用公告送达的形式传唤债务人应诉。 2、由债务人向法院申请宣告债务人为失踪人,然后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借款。 3、如果有担保人或保证人,可直接要求对方代替偿还债务。
债权人讨债的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当事人如果要提起诉讼,需要主意原告要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要有明确的被告,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及事实和理由等。
-
债权人讨债途径有哪些
债权人讨债途径有: 1、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同意受理的,在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 2、向人民法院起诉,债权人可以就生效的法院判决要求债务人执行。
2020.03.09 133 -
债权人讨债该有哪些途径
债权人讨债的途径有: 1.和解,双方或者是通过第三方介入的方式和平解决纠纷问题; 2.调解,可到当地所属的相关调节单位请求调解; 3.仲裁,快速的便于债务双方快速的解决纠纷; 4.诉讼,法院有权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执行判决结果; 5.申请支付令
2020.01.28 176 -
债权人都有哪些讨债的途径
债权人讨债的途径有: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当事人如果要提起诉讼,需要注意原告要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要有明确的被告,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及事实和理由等。
2022.08.09 154
-
债权人在民间借贷中,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有效追讨不还的
第一种是和对方签订还款协议。如果对方并不抵赖,而只是以种种借口拖延还款,那么就可以与其签订还款协议,明确还款的方式和期限。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和对方约定如果到期不还的话,可以申请法院就债务人的财产强制
2022-04-09 15,340 -
借钱不还的追债途径有哪些
熟人借钱没有以下方法: 一是双方协商处理。 向法院提起诉讼;
2021-11-22 15,340 -
民间借贷债权追讨
债务追讨方法1、债务已经到期的情况下,你可以要求对方立即归还欠款和利息,如果有因此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的,可以要求对方一并赔偿。 2、民间借贷利息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约定利息不得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
2022-05-01 15,340 -
债权人的讨债途径有哪些
债权人讨债的途径: 1、和解,双方或者是通过第三方介入的方式和平解决纠纷问题; 2、调解,可到当地所属的相关调节单位请求调解; 3、仲裁,快速的便于债务双方快速的解决纠纷; 4、诉讼,法院有权通过各种
2021-07-13 15,340
-
00:55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有哪些
公民行使监督权途径如下: 1、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 2、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3、通过媒体工具,如电视、广播、报纸等进行监督。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人大及其常委会
14,129 2022.06.22 -
00:53
专利维权途径有哪些
专利维权的途径有三点,分别是: 1、自行和解,在双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 2、向专利管理机关申请调解和处理,依靠行政手段责令侵权者停止侵权并对其进行处罚; 3、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者停止侵权并赔偿因侵权造成的经济损失。 发明和实
1,473 2022.09.06 -
01:12
哪些民间借贷是有效的
有效的民间借贷有以下几种: 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合同行为能力和相应的缔约行为能力,这是当事人了解和把握合同的发展状况及法律效果的基本条件; 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应视具体情况而
597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