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装修公司包点小活没签合同.。干活的从脚手架摔下来别脚摔伤了。请问我有多少责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没签劳动合同的,可以主张双倍工资和辞职时的补偿金。没缴纳社保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补缴。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合同法》第47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车主与司机之间形成的是雇佣合同关系,适用合同法调整,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按法定。从法定的角度,如果司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最终的赔偿责任仍然在司机。
对于工伤,公司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工伤保险待遇包括:1.医疗费、器具器材费;2.停工留薪期内工资;3.护理费;4.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交通费;5.工伤一次性赔偿: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
在别人家干活摔伤谁的责任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本身有错误的,可以减轻雇主的责任。雇主或接受劳务一方,承担责任;如果自己有过错,可减轻对方赔偿责任。进行伤残等级和后续治疗费鉴定,确定赔偿数额后,协商不成可起诉。
2021.03.15 1,145 -
工人从脚手架摔下来应该怎么赔偿
对于工伤,公司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医疗费、器具器材费;停工留薪期内工资;护理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交通费;工伤一次性赔偿: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2020.08.07 987 -
-
脚在工地干活摔了怎么赔偿
脚在工地干活摔了,可以对用人单位提起劳动仲裁及相关诉讼,确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后进行工伤认定。并根据工伤等级要求其赔偿,如医药费、停工留薪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及未签劳动合同一年内,超过一个月
2022-03-23 15,340 -
工人在工地干活,脚指头摔断了,赔偿多少合适
是工伤,建议先申请工伤认定,再劳动能力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计算,最后提起劳动仲裁索赔,具体劳动能力鉴定需要专门机构评定 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住院伙食补助、护理费、交通费住住宿费、一次性
2022-03-27 15,340 -
父亲在工地上从脚手架摔下来算工伤吗
你父亲在工地作业时从脚手架摔下头,可能属于工伤范围,因为鉴定是否属于工伤需要看你父亲与工地是否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如果只是单纯劳务关系,也就是只是被叫过去干几天事情的话,是不属于工伤范围的。但是你依然有
2022-01-31 15,340 -
在工地干活把脚指头摔死了怎么办
1属于工伤,单位应当按工伤待遇; 2应该承担责任,赔偿医药费、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及死亡赔偿金等; 3医药费以实际支出为限,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死亡
2022-01-19 15,340
-
00:57
干活没有签合同不给钱怎么办如果双方是劳动关系,则发生这种情况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进行投诉,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进一步地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主张权利;不是劳动关系而是其他民事合同关系,例如劳务关系,则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合同相对方支付一定的报酬。由于没有书面合
3,907 2022.05.11 -
01:05
农村建房摔伤谁责任大农村建房摔伤谁责任大,要具体分析。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相关工作,交付成果,定作人给支付报酬的合同。如果是房主直接与工人签订合同就是工人是承揽人,最高法院规定承揽人在工作中产生自身
1,360 2022.04.17 -
01:07
给私人干活受伤打官司好打吗给私人干活受伤打官司是否好打,要根据相关证据情况确定。私人老板需要有工商登记是单位,当事人双方之间才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的前提,如果没有劳动关系是不构成工伤的。但是给私人老板做事,一般构成劳务关系,不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5,23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