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朋友朋友轿车酒后超载怎么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酒后驾车,只是酒驾,尚不构成犯罪的,顶包的,应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规定,进行处罚。酒后驾车,已经属于醉驾的,构成危险驾驶罪,顶包的人构成窝藏、包庇罪,应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定罪量刑。酒后驾车出交通事故的,需要负全责。《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一)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的财物的;(二)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三)明知是赃物而窝藏、转移或者代为销售的;(四)被依法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在缓刑、暂予监外执行中的罪犯或者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窝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般情况下,只要车主借车给朋友时,对方并无喝酒,而是对方借到车之后才酒驾,车主也无其他过错,那车主就不用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事故造成的损失较大,导致借车的朋友赔偿不了。法庭会判决车主垫付赔偿金,但垫付金额不会超过汽车自身价格。事后,车主可以向借车的朋友或者其家属追讨垫付的金额。
新交法里无证驾驶处罚: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对于未随身携带机动车驾驶证的,无论驾驶人在行驶过程中违法与否,均不得继续驾驶该车辆。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罚款1000元—2000元、记12分并暂扣驾照6个月;饮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罚款5000元记12分处以15日以下拘留并且5年内不得重新获得驾照。如发生人伤或财产损失。保险是拒赔的。由借车人承担赔偿责任,车主将车借给没有驾照的人使用,存在过错,在过错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但车主承担责任后享有追偿的权利。
-
-
-
朋友开自己车酒驾怎么处理
车子借给朋友后醉驾应当对于驾驶人员来进行相关的刑法方面的犯罪处理,看具体情形,正常情况下车主没有责任。对于车主来说,借车给别人用最怕的就是出事故。车子受损不说,如果出了人员伤亡还会扯上一大摊子事。甚至还有的人说,借车给人出了事故,车主也要承
2020.04.18 367
-
朋友酒驾撞车怎么处理
1,建议您报警处理,有交通部门出具事故认定书,根据事故认定书来划分彼此的责任,当然数额的赔偿也需要根据责任来确定, 2,如果您朋友就醉酒驾驶的话,有可能涉嫌危险驾驶罪,涉嫌刑事犯罪,建议您朋友积极重视
2022-02-03 15,340 -
和朋友一起喝酒了朋友开车撞人了怎么处理?
先由交警部门出具事故认定书,以确定是否要承担事故责任,如要承担事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进而能确定其是否涉嫌交通肇事刑事立案标准的。建议委托律师介入处理,以维护你方合法权益最大化。
2022-10-19 15,340 -
男朋友打女朋友怎么处理
你男朋友涉嫌故意伤害,“只是作为劝架、咬了对方的耳朵.但是并不严重,很轻微,当晚他也是喝醉了的.打架也不是因为生日引起的”等等都只是可从轻的辩护情节。 根据法律规定,律师可以承办全国范围的刑事案件。你
2022-03-13 15,340 -
酒后驾车我朋友顶包了怎么处理
酒后驾车,只是酒驾,尚不构成犯罪的,顶包的,应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规定,进行处罚。酒后驾车,已经属于醉驾的,构成危险驾驶罪,顶包的人构成窝藏、包庇罪,应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定罪量刑
2022-03-22 15,340
-
01:13
朋友坐牢怎么样申请探监朋友坐牢申请探监的方式如下:通过其家属了解朋友所在监狱位置,到监狱提交探望申请,监狱批准可以探望以后,即可见到自己的朋友。因为监狱是有固定的探监日,可提前打电话到监狱狱政管理科,了解朋友所在监狱探监规定,避免去了以后不能见到自己的朋友。到监
8,647 2022.05.11 -
02:20
朋友一起吃饭喝酒后出车祸该怎么办朋友一起吃饭喝酒后出车祸,一般情况下自行负责,其他人没有责任。但如果有以下情况,则应承担次要的赔偿责任:1、对朋友强迫性劝酒的。2、明知朋友身体状况不宜饮酒,仍劝酒导致朋友因身体不适发生车祸的。3、未安排已醉酒的朋友安全回家的。 一般情况下
1,984 2022.04.15 -
00:58
朋友借钱不给怎么办朋友借钱不还的,可以先与其私下协商,若其对还款时间、还款方式等有异议的,可再次协商约定。若双方协商不成的,债权人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法院会依法进行调解,对于调解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判决。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起诉方
1,40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