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再审申请必须要提交哪些材料?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事再审申请应当提交的材料及要求(各地要求可能不相同,以当地法院要求为准,供参) 1、再审申请书。(应提交的份数=除申请再审人以外所有其他当事人人数+2,都必须是原件。2、申请人身份证明。(再审申请人是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再审申请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和机构代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3、有委托代理人的,委托代理人是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律师事务所函或基层法律服务所函以及核对无误的律师执业证复印件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证件复印件;委托代理人是公民的,应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以及能证明该公民系当事人的近亲属、工作人员或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相关材料。 4、原一审、二审裁判文书或调解书复印件各一份,并提交原件予以核对。 5、原诉讼过程中提交的主要证据以及支持申请再审事由的有关证据。(一份,复印件即可。6、按照生效裁判文书的时间,再审申请人申请再审超过了法律规定的申请再审期间,但再审申请人认为未超过申请再审期间的,应提交生效裁判文书的送达回证复印件或其他能够证明裁判文书实际生效日期的相应证据材料。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申请再审时需提交的材料有:申请再审人是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申请再审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原件,或者经核对无误的复印件;在原审诉讼过程中提交的主要证据复印件。
当事人要申请再审的话,那么一般所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写明情况的再审申请书、身份证明复印件、申请再审的生效裁判文书原件,或者经核对无误的复印件,以及还需要准备支持申请再审事由和再审诉讼请求的证据材料,有新证据的应按被申请人人数提供证据副本。
-
申请再审应提交哪些材料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再审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和原审其他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副本; (二)再审申请人是自然人的,应当提交身份证明;再审申请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2020.08.24 307 -
申请再审要提交的材料有哪些
申请再审需要提交的材料有以下几点:写明情况的再审申请书、身份证明复印件、申请再审的生效裁判文书原件,或者经核对无误的复印件,以及还需要准备支持申请再审事由和再审诉讼请求的证据材料,有新证据的应按被申请人人数提供证据副本。 申请再审的程序如下
2022.06.11 567 -
破产申请必须提交哪些材料
破产申请需要提交的材料: (一)书面破产申请; (二)企业主体资格证明; (三)企业法定代表人与主要负责人名单; (四)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和安置预案; (五)企业亏损情况的书面说明,并附审计报告。
2020.12.27 171
-
再审申请必须提交哪些材料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身份证明及相关证据材料,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供申请书副本。申请材料不符合法定要求时,或有人身攻击等内容时,人民法院应当要
2021-10-14 15,340 -
申请再审要提交哪些材料
对民事案件申请再审,应当提交下列材料:1、再审申请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申请再审的具体请求和依据的事实与理由,并应按照原审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再审申请书副本;2、原一、二审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
2021-03-31 15,340 -
申请再审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一)申请再审人是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申请再审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和代理人身份证明;(二)申请
2022-03-16 15,340 -
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必须提交哪些申请材料,必须提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第十一条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 第十二
2022-04-18 15,340
-
00:50
退休档案审核必须有哪些材料
退休档案审核必须有的材料如下:职工本人档案;职工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张;近期免冠一寸照片一张;《企业职工退休审批表》,一式三份;《企业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加发一次性养老补助统计表》,一式两份;《企业新办退休人员详细信息、数据填报表》,一份;女
8,043 2022.04.17 -
00:52
工伤申请需要哪些材料
工伤申请需要以下材料,具体如下: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
3,46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