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损后找肇事车主谁承担侵权责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6月18日公布的《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明确指出:使用盗窃的机动车辆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肇事人应当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盗机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下称《交强险条例》)第16条规定:“投保人不得解除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被保险机动车被依法注销登记的;(二)被保险机动车办理停驶的;(三)被保险机动车经公安机关证实丢失的。” 根据该条规定,被保险机动车经公安机关证实丢失的,投保人可以解除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对到期的交强险当然也不应续保。 《交强险条例》第39条规定:“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处依照规定投保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的保险费的2倍罚款……”可见,车主承担的也不是赔偿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盗窃者承担赔偿责任,被盗机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盗窃者与实际驾驶者不是一个人的,发生事故属于该车一方责任的,由实际驾驶者与盗窃者承担连带责任。
一、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 二、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
被盗车辆肇事后责任谁承担
被盗车辆肇事后,责任由盗窃人承担。使用盗窃的机动车辆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质损失或者人身损害的,肇事人应当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盗机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根据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盗窃、
2021.04.12 192 -
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使用盗窃的机动车辆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肇事人应当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盗机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并且盗窃人与机动车使用人不是同一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盗窃人与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连带责任。
2021.04.18 139 -
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盗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盗窃人与机动车使用人不是同一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盗窃人与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五条规定,盗窃、抢劫或者
2021.02.06 108
-
汽车肇事责任不是车主责任谁承担
汽车肇事不是车主责任的,应由车辆实际控制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机动车所有人对出借车辆存在过错的,比如明知对方无驾驶资格而出借的,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023-02-04 15,340 -
汽车肇事不是车主责任谁承担
发生交通事故,一般应由车辆实际控制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机动车所有人对出借车辆存在过错的,比如明知对方无驾驶资格而出借的,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注意是相应的而不是连带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
2022-05-29 15,340 -
被盗车辆肇事后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盗窃者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盗窃者与实际驾驶者不是一个人的,发生事故属于该车一方责任的,由实际驾驶者与盗窃者承担连带责任。
2023-02-16 15,340 -
责任责任车辆肇事后谁来承担民事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曾经在第七十一条规定:“对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责任,按照下列规定承担: (一)驾驶人时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由驾驶人承担; (二)经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授
2022-04-26 15,340
-
00:58
租车事故谁承担责任
租车事故承担责任者如下:1、如果租车出事故的话,一般也是由实际的驾驶者承担责任,并不是由租车公司承担事故责任。如果已购买相应车险则可以要求保险公司理赔;2、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
2,824 2022.05.11 -
01:23
借车车主承担哪些责任
借车车主承担责任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车主在明知接车人喝过酒的情况下,把车借给其最终造成交通事故的,车主要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 2、如果借车人肇事后逃逸的,车主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3、借车人有合法有效的驾驶证,车主无需赔偿责任;根据《侵
1,644 2022.04.17 -
01:01
口头承揽人受伤谁承担责任
口头承揽人受伤,一般会让承揽人自己承担赔偿责任。 通常情况下,定作人对其自身损害无需承担责任,定作人不需要赔偿其损失。 但是如果承揽人的损失是因为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而造成的,那么定作人需要赔偿相应的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
1,737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