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劳动合同在我国劳动法有什么特征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我国《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未签订的有关规定是存在的,具体如下: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在我国未签劳动合同离职的符合条件的是可以要求赔偿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
(1)劳动合同的主体由特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构成 (2)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 (3)劳动合同一般有试用期限的规定。 (4)劳动合同的内容涉及劳动者完成再生产的过程。 (5)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实现,而不是劳动成果的给付。 (6)劳动合同履行中的从属性和非强制性。 (7)劳动合同权利义务的延续性。 (8)劳动合同内容的法定性。
-
在我国未签劳动合同离职赔偿吗
在我国未签劳动合同离职的符合条件的是可以要求赔偿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
2020.04.14 119 -
新劳动法未签劳动合同什么意思
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双倍工资。 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
2020.06.21 252 -
劳动合同的特征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它具有以下特征: 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2、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
2020.02.14 475
-
我国劳动合同法律特征
劳动合同法律特征其一,合法性。劳动合同必须依法以书面形式订立。做到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形式合法、程序合法。只有合法的劳动合同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任何一方面不合法的劳动合同,都是无效合同,不受法律承
2022-03-12 15,340 -
劳动合同有什么法律特征
(1)劳动合同的主体由特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构成:劳动合同当事人的一方必须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私人雇主等;另一方是劳动者本人。 (2)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以劳动行为作
2022-07-19 15,340 -
我国法律上规定劳动合同独有的特征是什么
劳动合同的特征为: 1、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 2、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3、劳动合同客体具有单一性,即劳动行为; 4、劳动合同具有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的特征。
2022-07-23 15,340 -
在我国未签劳动合同如何辞职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要清楚是否也没有缴纳社保。如果没有缴纳社保,可以直接离职。因为没有缴纳社保,员工可以提出离职,并且可以要求公司赔偿。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则也要提起三十天书面提出离职要求。
2022-05-22 15,340
-
01:28
公司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后果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公司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后果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的规定,劳动者在公司上班期间,公司如果没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则公司自用工当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没有和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的,公司应该向劳动者支付
3,580 2022.04.17 -
00:51
劳动法未签订合同赔偿条例未签订合同赔偿条例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劳动合同法要求单位和员工必须要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如果没有签书面劳动合同,会出现下面一系列的后果:如果是因为单位的原因不签,那么给单位一个缓冲期,一个月内单位不签的话,对
2,765 2022.04.12 -
01:12
企业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公司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公司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而针对公司的不法行为,劳动者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 1、劳动者
1,008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