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允许员工自离工资不交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是因为劳动者的离职给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公司是可以从劳动者的工资中扣除一定的金额作为赔偿的,但是公司在员工自动离职不发放工资是不合法的。一、如果是给用人单位工作,有两个途径可以要求支付工资: 1、劳动者可以到当地劳动局劳动监察投诉; 2、可以到当地劳动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二、如果是给个人工作,不算劳动关系,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该个人老板,要求支付劳动报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八条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情况。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不发工资条违法。工资条是员工所在单位定期给员工反映工资的凭证,员工对于自己的工资情况,企业的工资分配方案享有知情权,所以公司应当提供工资条,如果公司不提供的,员工可以要求单位提供。
-
辞退索贿的员工法律允许吗
员工索贿被开除的是不违法的。索贿既是违法行为,也是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行为,受贿情节或者金额达到公司制度规定的开除标准的,公司可以将其开除,所以当员工索贿节或者金额达到公司制度规定的开除标准的将其开除是合法的。
2020.09.15 165 -
法律允许工程分包吗
需要具体视情况而定,工程分包分为合法分包和违法分包,违法分包行为如下: 1、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的; 2、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未有约定,又未经建设单位认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部分建设工程交由其他单位完成的; 3
2020.11.18 424 -
劳动法第几条规定不允许扣员工工资
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不允许扣员工工资。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除非是这些情况: (一)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二)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三)法院
2020.01.03 1,609
-
不发工资条法律允许吗
不发工资条违法。工资条是员工所在单位定期给员工反映工资的凭证,员工对于自己的工资情况,企业的工资分配方案享有知情权,所以公司应当提供工资条,如果公司不提供的,员工可以要求单位提供。
2022-05-22 15,340 -
员工加班法律允许吗
在法律上老板要求员工强制性的加班,员工是可以拒绝的; 1、我国的《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加班做了明确的规定: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必须是在确因工作需要,并经工会与劳
2022-07-21 15,340 -
在职人员误工费的工资法律允许吗
法律允许受害人在其所主张的误工费的期间去上班,但是如果受害人去上班的,那么无法申请这个期间的误工费。只能就其实际的误工时间内的损失来主张赔偿。
2022-07-13 15,340 -
法律允许自动离婚吗
法律上没有自动离婚婚的情况下,离婚只能由夫妇协商离婚,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夫妇因感情不合而分居2年以上,感情破裂调停无效的情况下允许离婚。
2021-10-24 15,340
-
00:55
哺乳期不允许离婚吗
哺乳期女方可以申请离婚,男方一般不能在哺乳期间起诉离婚。但是,如果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男方也可以在哺乳期间起诉离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在女方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都不得提
1,388 2022.04.17 -
00:48
员工离职扣工资合法吗
员工离职扣工资的,该行为是否合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员工属于正常离职,并且未造成用人单位损失的,扣工资的行为是不合法的,劳动者可以去劳动行政部门进行投诉,劳动行政部门收到投诉后,应当进行调查,查证属实的,应当责令用人单位足额支付工
6,272 2022.04.17 -
01:03
隐形股东在法律上允许吗
隐形股东,从法律上来说是隐名股东,也是实际投资人,是指按照书面或者口头协议,来委托他人代其持有股权者。 隐名股东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但是,当隐名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将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隐名股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自己
893 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