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离婚房子孩子怎么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般说来,离婚时,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也就是说,离婚怎么判孩子,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 (二)对两周岁以上的子女,一方有下列情形的可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它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育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5、父母双方抚养条件基本相同,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情形也可以作为法院判决抚养归归属的一个参考条件。 (三)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
起诉离婚的,孩子的抚养权可以由父母进行协商;协议不成,由法院进行判决,不满两周岁的孩子由母亲抚养;已满两周岁的孩子,可由父母商议决定;已满八周岁的孩子,应当遵从其真实意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的离婚而消除,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
-
起诉离婚孩子怎么判
这一般要根据“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则来决定。 一、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会判给女方。除非母方有下列情形: 1.母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如癌症),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 2.母方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指对子女有遗弃、
2021.03.26 78 -
起诉离婚孩子怎么判?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根据孩子的年龄不同,有不一样的抚养权归属原则,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
2021.04.16 229 -
起诉离婚孩子怎么判
起诉离婚孩子的判决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而定。法律规定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如果一方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情形,则不
2022.04.13 282
-
离婚孩子怎么判怎样起诉孩子
一、两岁以下的子女一般判给女方。两岁以下的孩子属于哺乳期。为了保证婴儿的发育和成长,他们通常应该和母亲一起生活。除非母亲有以下情况:1、 母亲患有长期无法治愈的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如癌症),子女不应
2021-12-01 15,340 -
孩子起诉离婚怎么判
人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夫妻双方为了争夺孩子的监护权而大打出手,那么法律上规定的离婚孩子该如何判决呢?起诉离婚时,夫妻双方可以先协商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达不到一致意见的,由法院判决。法院在判决监护
2021-11-24 15,340 -
起诉离婚孩子怎么判?
收集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证据 1、离婚属于夫妻双方的权利与自由,可以协议离婚,也可以诉讼离婚。 如果对方有导致离婚的法定过错(比如一方恶意转移财产)分割夫妻共有财产时可以要求过错方少分,并可以主张损害赔
2022-04-02 15,340 -
起诉离婚孩子归谁?孩子怎么判?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通知: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
2022-08-14 15,340
-
01:14
离婚孩子房子怎么判
对于离婚时孩子抚养权归属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1、对于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但是如果女方有严重疾病、有抚养能力但不尽抚养义务的或者其他原因而不能抚养孩子的,可以由父亲抚养;2、父母双方协商一致,让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亲生活的,父亲
1,015 2022.04.17 -
01:29
起诉离婚孩子该怎样判决
起诉离婚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法院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判断抚养权应判给父母哪一方。如果双方不止有一个子女的,原则上父母应各抚养至少一名子女。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一方抚养子女对子女成长健康存在不利的,可以将所有子女的抚养权均判给另一方。如果仅有一名子女
579 2022.04.17 -
01:53
起诉离婚孩子应该怎么样判决
现行的司法实践中,夫妻离婚时对抚养权有争议的,子女抚养权判决原则主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该司法解释部分规定在实践中已经略有调整,但仍现行有效。 根据最高院上述司法解释的
71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