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中是否认逃逸是否存在在事故的后果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于一些以不知发生了交通事故而否认逃逸行为存在的肇事者,应当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科学、审慎地对其主观方面加以判断,从而有效地追究逃逸者的责任,维护法律的权威。当然,如果肇事者有事实证明自己确实不知道发生事故而继续前行,则不能认定为逃逸。在具体的办案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肇事者在离开现场直至最终投案的时间段内的客观活动来判断肇事者的主观方面。比如,肇事者为何滞留在外而不是立即到交警部门投案导致其滞留的原因是什么是堵车等客观原因耽误了时间还是肇事者在某处徘徊犹豫,并非不能而是不想投案如果是后者,基本就能断定肇事者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而客观上已经实行了逃逸的行为,至于滞留时间的长短并不影响逃逸行为的成立。而逃逸行为一旦成立,便不可能倒退回逃逸中止或未遂的阶段,肇事者最终投案的行为也只是自首情节而已,不影响对逃逸的认定。对事故责任的认定,除了逃逸者的口供,还需考虑被害人的陈述、现场目击者的证词、事故现场残留的痕迹等证据,如果事实上有充分证据表明因被害人本人的责任导致了交通事故,仅因逃逸行为而将全部责任归结于逃逸者,对于逃逸者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有违法律的公正。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交通事故中是否存在故意伤害要看对方的主观目的和手段。如果对方是交通肇事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过失,即便造成受害人受伤的,也只是过失犯罪,不存在故意伤害;如果对方是以交通事故为手段,主观存在伤害他人的故意的,致人轻伤以上的,则构成故意伤害罪。
构成逃逸,交通肇事逃逸后,仍然可以认定为自首的情形: (1)逃逸人主动到交管部门或者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代罪错事实的; (2)逃逸人委托他人或打电话向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报案,等候处理并如实交代罪错事实的; (3)逃逸人途中向交管部门或当地有关部门报案,等待接受处理的。
-
在交通事故逃逸是否构成犯罪?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
2020.10.29 159 -
交通事故中是否存在连带责任
在交通事故责任中同样是存在着连带责任的。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以挂靠形式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挂靠人和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
2021.02.08 144
-
在交通事故中肇事者在逃逸后是否构成逃逸?
离开事故现场,不一定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要经交警部门调查才能定性。 在确定属于肇事逃逸后,如事故中没有人员重伤或死亡,逃逸的驾驶员要负事故主要以上责任,但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对肇事者的处罚是两百元以上两
2022-07-15 15,340 -
单方事故是否存在逃逸
不算,所谓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违法行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一)
2021-12-04 15,340 -
交通肇事逃逸后发生二次事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这个要看二次伤害的与肇事方逃跑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而且即使造成二次伤害也不能算故意伤害罪,交通事故肇事罪加重,交通肇事后逃逸属情节加重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
2022-07-10 15,340 -
交通肇事逃逸后是否存在自首
构成逃逸,交通肇事逃逸后,仍然可以认定为自首的情形:(1)逃逸人主动到交管部门或者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代罪错事实的;(2)逃逸人委托他人或打电话向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报案,等候处理并如实交代罪错
2021-12-27 15,340
-
01:05
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认定如下:1、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为主观目的条件;3、行为人有逃跑行为;4、逃跑的时间、地点条件。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
3,455 2022.05.11 -
01:00
交通事故中肇事逃逸怎么界定
交通事故中肇事逃逸界定主要是以下五点: 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 2、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 3、酒后、吸食毒品后
608 2022.11.21 -
01:13
交通事故逃逸事故怎么处罚
发生交通肇事后逃逸,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触犯交通肇事罪的行为人主观上为过失,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较低,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交通肇事后,行为人明知事故的发生,为推卸、逃避责任的承担而逃逸,
1,28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