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到期是否可以立即离职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合同到期可以马上离职。不过,应该与用人单位办理工作交接。办理工作交接时,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结清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一)劳动合同期满的;(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合同到期,是自然终止劳动合同,不是解除劳动合同,只要合同中没有约定需要劳动者提前告知,劳动者就没有提前三十日通知用工单位的义务。 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了,当然也就不用向公司辞职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当然离职,还需要履行交接工作等其他后合同义务。
劳动合同没签,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一般不可以立即离职,除非用人单位具有不按规定提供劳动保护、拖欠克扣工资等行为。劳动者一般要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单位或者在试用期时提前三日通知单位。
-
劳动合同到期后是可以立即走人吗
劳动合同到期后是可以立即走人,具体如下: 1、劳动合同到期,是自然终止劳动合同,不是解除劳动合同,只要合同中没有约定需要劳动者提前告知,劳动者就没有提前三十日通知用工单位的义务; 2、如果单位不办理离职手续违法,可以向劳动部门申诉维权。 合
2022.08.09 413 -
劳动合同到期是否可以直接离职
劳动合同到期可以直接离职。劳动合同到期后,处理方式如下: 1、可由职工和用人单位协商,续签劳动合同; 2、如果职工主动不续签劳动合同的双方劳动关系解除,职工不能拿到经济补偿金; 3、如果是用人单位不愿意与职工续签劳动合同的,则应该向职工支付
2022.09.30 530 -
劳动合同到期期满是否可以随时离职
如果合同到期不续签的,可以直接离职,只需把工作交接好就可以了。需要提前30天提交离职书面申请是在合同期内对离职员工的要求。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
2020.01.24 100
-
劳动合同到期后能否立即离职
1、劳动合同到期后是可以立即走人的。 2、劳动合同到期,是自然终止劳动合同,不是解除劳动合同,只要合同中没有约定需要劳动者提前告知,劳动者就没有提前三十日通知用工单位的义务。 3、这是用人单位自己在劳
2022-07-09 15,340 -
劳动合同没到期是否可以离职?
劳动合同没有到期,劳动者可以辞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023-05-30 15,340 -
孕妇被降职,是否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第四条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
2022-04-17 15,340 -
劳动合同到期是否可以马上离职?
劳动合同到期可以马上离职。不过,应该与用人单位办理工作交接。办理工作交接时,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结清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一)劳动合同期满的;(二)劳动者开始依
2022-03-27 15,340
-
01:10
合同到期员工可以直接离职吗
劳动合同到期的,员工原则上可以直接离职,但现实中应当办理好相关的离职手续。并且,用人单位也应依法为劳动者办理人事、社保、档案等转移手续,并开具相关证明。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终止。只有部分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才需要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因
2,565 2022.05.11 -
01:19
合同没到期可以辞职吗
员工在劳动合同没到期时,也是可以办理辞职的,原则上来说,员工是否要辞职与劳动合同是否到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员工辞职,应该提前30天通过书面的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关系。如果员工还在试用期内的话,则
8,335 2022.04.17 -
01:06
合同是否签字即生效
合同并非签了字,就立即产生法律效力的。 但是,如果合同的当事人已经约定了合同生效的条件的话,那么在条件成就的时间,合同才会产生法律效力。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按照法律规定而成立的合同,从成立的时候,开始生效。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办理批准
1,04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