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是怎么达到杀死对方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正当防卫分为有限正当防卫权和无限正当防卫权,法律规定正当防卫导致罪犯死亡的属于无限正当防卫权范畴。当自己或他人生命正在受到非法侵害,且严重威胁,不采用极端手段不能制止犯罪或挽救生命的。行使无限防卫权的几个方面缺一不可。一是正在发生的犯罪行为;二是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侵害;三是不采用极端手段(比如剥夺罪犯生命)不足以制止犯罪或挽救生命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真实案例,A在夜里被B未遂,B持刀进行抢劫,后发现A是同学的姐姐,欲杀人灭口,A在身中三刀的情况下,掏出包里的裁纸刀乱砍,B没注意A手中有刀,被割断颈部大动脉死亡。A行使的是无限防卫权。还有一个,甲采用尾随年轻女子入室抢劫,先前已经作案多起,致使一人死亡、一人重伤、两人被强奸,后甲尾随乙,乙开门后,甲推乙抢进房屋,对乙实施持刀抢劫,后有实施强奸,乙夫丙正好回家发现,夫妻合力制服甲,并捆绑报警。后丙了解到甲已对乙实施了强奸非常气氛,拿出菜刀砍死甲。丙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甲已经丧失抵抗能力。还有一个,体校学生A某经常受到B、C、D的无故殴打,多次被打成轻微伤,但碍于三人的淫威,不敢向学校反映,后B再次碰见A时用腰带揍A,A掏出水果刀闭着眼睛乱刺,但刺死B,其行为系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看情况。在一般正当防卫的情形下,因为正当防卫而杀人,构成防卫过当的,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一般会减轻或免除处罚。在特殊正当防卫的情况下,也就是针对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等行为做出的防卫,是不存在防卫过当的,即使是杀死人,此时也不承担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分为有限正当防卫权和无限正当防卫权,法律规定正当防卫导致罪犯死亡的属于无限正当防卫权范畴。当自己或他人生命正在受到非法侵害,且严重威胁,不采用极端手段不能制止犯罪或挽救生命的。行使无限防卫权的几个方面缺一不可。一是正在发生的犯罪行为;二是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侵害;三是不采用极端手段(比如剥夺罪犯生命)不足以制止犯罪或挽救生命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是防卫过当杀人的,需要负刑事责任。
-
正当防卫杀死对方,需要赔偿吗
正当防卫如果是针对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导致对方死亡的是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和赔偿责任的,如果不属于暴力犯罪的,实施正当范围导致对方死亡的,应认定为防卫过当,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
2020.04.16 418
-
正当防卫杀死对方
正当防卫分为有限正当防卫权和无限正当防卫权,法律规定正当防卫导致罪犯死亡的属于无限正当防卫权范畴。当自己或他人生命正在受到非法侵害,且严重威胁,不采用极端手段不能制止犯罪或挽救生命的。行使无限防卫权的
2022-03-13 15,340 -
正当防卫杀死人怎么判
正当防卫只要不超过必要限度,不需要承担责任。防卫行为必须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内进行,否则就构成防卫过当。例如,甲欲对乙进行猥亵,乙的同伴丙见状将甲打倒在地,之后又用重物将甲打死。这就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
2022-03-17 15,340 -
正当防卫杀死人怎么办?
正当防卫杀死人,本身就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
2022-04-23 15,340 -
正当防卫杀死人怎么办
正当防卫杀死人,本身就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
2022-02-13 15,340
-
00:54
正当防卫致死要判刑吗
正当防卫致死是否要判刑,要看是否超过了正当防卫的界限,造成发防卫过当。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
1,734 2022.04.17 -
01:30
正当防卫标准
正当防卫,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必须是为了让国家、公共利益、自己或别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 2、必须是发生了不法侵害行为。这里的“不法侵害”,是对某种权利或利益的侵害为我国法律所明确禁止; 3、必须是正在发
9,025 2022.04.15 -
01:01
无过当防卫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无过当防卫和正当防卫的区别在于: 1、无过当防卫属于正当防卫,两者其实属于同一范畴。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无过当防卫,是以正当防卫为前提的。判定无过当防卫时,也应当遵循防卫中当事人关于防卫目的、方式方法、起因、时间、限度
2,87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