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享受生育金待遇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员工在生育前和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没有缴纳生育保险金,那么员工是无法享受生育保险金的。但是在部分地区规定只要员工在生育前缴纳生育保险满一年以上即可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根据不同地方规定进行执行。依据《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三条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第五十四条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第五十五条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一)生育的医疗费用;(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第五十六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工伤人员在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依法享受下列待遇: 1、如果存在五至十级伤残的,可以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费用; 2、被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可以获得经济赔偿金。
员工生病公司不能直接解除劳动合同,因为职工享有法定医疗期,公司不能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解除劳动关系后工伤职工有何待遇
解除劳动关系工伤人员的待遇包括: 1、如果存在伤残的,可以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2、经济补偿金,由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进行支付。
2020.12.01 197 -
哪些人员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人员包括全民企业、集体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固定工、劳动合同制工人、临时工,须同时参加生育保险的。
2020.05.25 154
-
劳动关系人员受伤后可以享受什么待遇
工伤医疗待遇包括:医疗费由工伤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的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由所在单位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需要到所在地的市(县)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
2022-10-26 15,340 -
工伤解除劳动关系后多久才能享受工伤待遇,工伤鉴定后能享受待遇吗
属于工伤的,构成伤残等级(五至十级伤残)的,解除劳动关系时即享有。《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
2022-03-04 15,340 -
职工工伤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享受哪些工伤保险待遇
可以主张:一次性伤残补助金:7个月的本人工资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还可以主张: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所在省市地方性工伤法规规定的赔偿标准赔偿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按所在省市地方性工伤法规规定的赔偿标准
2022-02-12 15,340 -
劳动关系解除后,还能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吗
停工留薪期工资属于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不同于基于劳动关系、支付劳动力商品的对价产生的劳动报酬,而是基于劳动者发生工伤伤害、与用人单位存在工伤保险关系而产生的特定待遇。基于这样的基本法理,即便
2022-06-22 15,340
-
00:58
男方交的生育险能享受什么待遇
男方交的生育险能享受以下待遇: 1、津贴类生育津贴,男性职工的生育险通常会是10天的带薪休假,个别地区规定男性的带薪休假时间为15天,主要按地区和单位的规定。生育补助金的第二部分,叫做晚婚津贴。这晚婚津贴的金额稍微少一点,就是1个月的当地职
5,970 2022.05.11 -
01:35
如何解除劳动关系
解除劳动关系方式,具体如下: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
1,970 2022.06.15 -
01:02
劳动者怎样才能解除劳动关系
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有以下情况: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只要协商的内容、形式、程序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预告解除; (1)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者在试用期
839 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