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社保想诉讼劳动仲裁能否要求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按劳动合同法,从2008年1月1日起任何用人单位都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最长应支付11个月双倍工资。超过一年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视为用人单位与员工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所以,你只要有证据表明你与公司建立了劳动关系,就可要求公司赔偿。 2、社会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由劳动者,劳动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面共同筹资,帮助劳动者及其亲属在遭遇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等风险时,防止收入的中断、减少和丧失,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由国家成立的专门性机构进行基金的筹集、管理及发放,不以赢利为目的。一般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可见,你可以要求公司补缴社保的。 3、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必须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仲裁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未缴纳的社保金额。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保的,员工可以去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监察大队进行投诉,要求劳动监察大队责令单位为自己补缴社保,而不能提劳动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
没有劳动仲裁能否诉讼
原则上不能直接提起诉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应当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经仲裁委裁决后,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部分特殊情况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0.07.09 225 -
劳动仲裁能否裁决缴纳社保
劳动仲裁可以裁决缴纳社保的争议。以下争议属于劳动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其他。
2020.11.28 431 -
-
劳动仲裁能否要求赔偿金
关于劳动仲裁可以申请补偿金吗这个问题很简单。直接到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和双倍工资。 1、适用; 2、应当提前30天通知,可以要求其支付一个月的经济补偿; 3、可以要求
2022-06-13 15,340 -
劳动仲裁时能否要求补缴社保
仲裁时是可以要求补缴社保的。劳动争议是可以协商解决的,协商不成的依法诉讼解决。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案件诉讼前置程序,因确认劳动关系争议;因劳动合同争议;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
2022-03-23 15,340 -
社保社保赔偿金能否通过劳动仲裁赔偿
按照2010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1条规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 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
2022-11-04 15,340 -
劳动仲裁不买社保赔偿多少
根据现行的规定,仅仅对于用人单位未给劳动者购买社保申请仲裁的,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在用人单位不买社保、劳动者以由为此要求解除劳动关系、并且要求单位给予赔偿的情况下,劳动仲裁委才会受理。
2022-03-21 15,340
-
01:03
单位不给缴纳社保,劳动仲裁后怎么补偿单位不给缴纳社保,劳动仲裁后的补偿如下: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后的补偿是由单位依法在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如果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
6,961 2022.04.17 -
00:51
劳动仲裁撤诉后可以再仲裁吗劳动仲裁撤诉后,可以再仲裁。撤诉分为已按撤诉处理和申诉人申请撤诉。只要符合受理条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需要再次立案审理。申请仲裁时效期间从撤诉那天重新开始计算。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需要从劳动争议发生那天起的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
3,805 2022.05.11 -
00:52
劳动仲裁要多少钱劳动争议仲裁一般不收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费收费标准,具体如下: 1、没有争议金额的案件,每件300元。 2、有争议金额的案件,按下列标准累加收费: (1)争议金额在1万元以内,含1万元的案件,每件500元; (2)争议金额超过1万元至5万元
22,05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