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签合同的农民工怎么把工资要回来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通常情况下解决办法如下: 1、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最简单的方法是电话投诉到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他们会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投诉举报电话详细咨询当地劳动部门。 2、当地人民法院。《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3、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最有效的是直接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不收费,不用律师),通过劳动仲裁下达的裁决书,向单位索赔,如果还不赔,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提出劳动仲裁的时效:60日;即劳动者应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但很多劳动者一直疑问,怎么界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根据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规定,拖欠工资的争议,以劳动者收到用人单位的“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之日起计算,否则以“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作为标准。4、当地人民法院民事诉讼。如果劳动仲裁不予受理或者仲裁不公,还可以在15天内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直接通过法院判决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没有签劳动合同的工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索要工资,但需要提供与用人单位有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登记表;等等。
-
没合同农民工怎么要工资
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只要有劳动事实存在,一样受法律保护,如果出现拖欠工资等行为,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或劳动纠察大队进行举报,保障自己的权益。也可以向法院起诉,因为这个属于民事纠纷。
2020.03.17 141 -
没签劳动合同的农民工资可以要回吗
没签劳动合同的农民工资可以要回。农民工不签订劳动合同,只要有劳动事实,就受法律保护,拖欠工资的,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或者劳动纠察大队举报,保护其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
2022.05.11 1,143 -
没合同农民的工资怎么要
没劳动合同但是农民工有其他证据能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可以通过协商、申请调解、仲裁等方式来要回工资。其他的证据材料包括工资支付凭证、社保缴费凭证、单位的考勤记录等。
2020.03.05 64
-
农民工没有签合同怎么要回工资
搜集证据,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 《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 十六、农民工发现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权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 (一)未按照约定支付工资的; (二)支付工资低
2022-01-28 15,340 -
没有合同的农民工工资能要回来吗?
拖欠工程款是工程纠纷中常见的纠纷类型之一,出现拖欠工程款的情况不同,其处理方式也有不同。譬如对于因没有支付能力而拖欠工程款的行为,应当通过专业的律师尽快取得法院生效判决,理由是如果没有的生效判决,任何
2022-10-03 15,340 -
老板欠农民工工资,没有签合同,能索回来吗?
通常情况下解决办法如下: 1、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最简单的方法是电话投诉到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他们会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投诉举报电话详细咨询
2022-04-09 15,340 -
老板拖欠工资没写合同怎么办农民工工资怎么要回来?
通常情况下解决办法如下: 1、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最简单的方法是电话投诉到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他们会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投诉举报电话详细咨询
2022-04-14 15,340
-
00:55
工资要不到怎么办没签劳动合同
没签劳动合同工资要不到的,劳动者可以准备好其他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如工作证、考勤记录、证人证言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可知,没签劳动合同而且用人单位不发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到
3,277 2022.04.17 -
01:02
没签合同的公司不发工资怎么办
没签合同的公司不发工资的,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的四种方法维权,具体如下:1、劳动者可以先跟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协商发放工资的具体时间以及发放方式;2、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或者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
3,610 2022.05.11 -
00:56
农民工工资不给怎么办
农民工工资不给,农民工追索工资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通过劳动仲裁启动维权程序追索劳动报酬; 第二种,以工资欠条为主要证据,直接通过启动民事诉讼程序的方式追索劳动报酬。前者属于普通劳动争议的一部分,后者既属于劳动争议又属于普通民事纠纷。用人
1,32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