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止工作了是否可以办理社保转移证明?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只要当事人需要继续参保的,用人单位停止参保后(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其他原因)就要办理社保转关系转接手续;2、办理该项时,当事人应带上本人的有效身份证、户口本、社保卡、劳动合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等,事先咨询接收地的社保部门工作人员,只有对方同意接收该关系的,才能办理转接手续。一,转移社保关系的手续及需要的资料,可以参照如下办理:1,单位办理保险关系的转移:凭单位介绍函、被代理人员停保手续和社会保障卡到相关的人才服务中心办理;2,提供户口所在地的社保机构开出的社保转移证明原件(注明本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社保机构的户名、帐号和开户行名称,并盖社保机构公章。该证明3个月以内有效。)和身份证复印件1张(第二代身份证需在同一张A4纸上复印正面和背面);3,个人办理保险关系的转移:持接收单位介绍函,调出单位停保手续和社会保障卡到相关的人才服务中心办理。社会保险基金转入当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二,社保续交的方式和资料,可以参照如下办理:1,参保人员在省内流动,只需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基金不再转移。参保人员跨省转移接续养老保险的,转移模式依然为“双转移”,即个人账户基金和统筹基金都要转移。可以办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手续;2,具体办理方式为: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或自谋职业者可携带身份证、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对账单或医疗保险手册、卡,到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办理社保关系接续手续,第二月按季或按年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办完离职证明是可以转移社保的。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为劳动者出具离职证明,并且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转移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关系随本人转移。
-
-
职工社保转移办理
1、让现单位所属社保中心开具一张同意接受的函件,如果是外省转如要出具汇款信息;各机构要求不一样,有可能是原单位所属社保机构出具同意调出函件,到现单位所属社保中心盖章。 2、持接受函(或转出函)到原单位社保所属机构办理转移,如原单位有社保专管
2020.04.15 215 -
跨市工作社保转移需要办理吗
同省不同市社保需要办转移手续,以下是社保转移办理流程: 1、参保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 2、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15个工作日内,
2020.01.03 510
-
办了离职证明后可以转移社保吗
社保可以转移。办理社保转移的步骤如下: 一、准备相关材料:社保卡、离职证明、个人身份证。 二、到当前所买社保的区社保局的社保服务中心区办理社保转出业务。 三、进入社保局后,不需要拿号排队,可直接在社保
2023-03-17 15,340 -
换工作能否办理社保转移?
1、换工作如果没有跨省的话,且是同市换工作是不需要转移社保的,新入职的公司会自行缴纳社保,不需要办理。 2、但如果是同省不同市的情况,就需要办理社保的转移,跨省也是需要办理社保转移的。在新的工作地创建
2022-05-18 15,340 -
是否可以代办社保转移
可以。社保转移手续是可以委托他人代办的。而代办人在帮他人代办社保转移手续的时候,就需要出示本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参保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社保转移委托书等资料。当代办人帮参保人在其原来参保所在地
2022-06-01 15,340 -
社保是否可以转移
社保可以转移,可以退。退社保直接到交社保的当地社保局办理即可。下面详细介绍转移社保的方法。 社保省内转移方法: 1、可以在原参保地社保局申请迁出社保办理一张“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医疗保险参保缴费
2022-04-12 15,340
-
00:59
社保转移了怎么查明细社保转移了,查明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拨打12333进行查询:这是社保查询电话,大家可以直接拨打电话,按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是非常简便的方式; 2、到社保中心查询:携带自己的社保卡和身份证等资料到社保中心窗口查询,除了在窗口
13,368 2022.04.18 -
00:57
换工作了社保怎么转移到新单位换工作了转移社保到新单位的流程,具体如下: 1、单位负责社保的人就会把手续办妥; 2、原单位会在社保经办单位办理减员手续,且办社会保险转移单,人事档案的都会放到个人的档案里,没有档案的,会交到个人手中; 3、参保人员在新就业地建立基本养老保
14,457 2022.05.11 -
01:03
社保跨省可以转移吗社保跨省可以转移。有申请转移社保或退保两种处理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1、转移手续是需要在转入地社保局申请开具,然后凭本人身份证,养老保险本,在调出社保局申请; 2、是这样的,医疗保险并不支持异地转移,且只能在购买地消费使用和享受报销待遇;
6,517 20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