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未成年子女抚养权证据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如果想与对方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尽量收集以下两方面的证据:1.证明有能力抚养子女的证据证明一方经济状况良好的,应提交工资单或其它合法收入的证明,或提交有关居住情况的证据,这些证据都有利于法庭判决认为你能给孩子更好的居住环境和成长环境;2.证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证据1)双方基本条件的取证即使夫妻双方的基本条件,如工资收入、教育程度等差异不大,但并不表示就没有差。比如,一方的思想品质,就在争取孩子抚养权方面尤为重要,因为直接抚养方的思想品质,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取得这一方面的证据,是比较重要的。2)双方父母基本条件的取证城市生活节奏较快,很多时候,真正带孩子的往往不是夫妻任何一方,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通常是一方的父母带。因此,孩子以往的生活环境,以及长期带孩子的父母的意见及身体情况,往往也是影响孩子抚养权的一个重要方面。3)孩子生活环境方面的取证离婚案件中孩子抚养问题的处理原则,是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双方离婚,但有一方距离学校较近,或生活小区成熟,对孩子入学、生活最为有利,当然得到孩子抚养权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因此,这方面的取证工作也是必须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未成年子女的在父母离婚时,对于不满两周岁的,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离婚时争取子女抚养权的证据如下:经济状况,身体状况;思想素质,生活习惯;父母基本条件取证;儿童生活环境;孩子意见,特别是8岁以上孩子。
-
未婚生子女抚养费证据有哪些
以下证据需要在起诉非婚生子抚养费时进行提交,具体是指起诉状及存在父子关系的相关证明材料,比如出生证明等,假若男方已经支付过一段时间抚养费,如果是用银行划款的方式,划款的单据也可以作为间接证据。非婚生子以自己的作为原告,以自己的母亲作为法定代
2021.02.20 114 -
未婚生子争夺子女抚养权要哪些证据
未婚生子争夺子女抚养权,需要的证据有: 1、证明自己的工资收入或经济条件的优势; 2、证明自己的受教育程度、所居住环境等人文方面的优势; 3、证明自己及自己父母能给予孩子陪伴和照顾; 4、证明孩子有长期与自己生活的习惯,一般法院都倾向于延续
2022.04.14 310
-
未成年子女抚养权的依据有哪些
在我国,根据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权的确立主要有以下原则: 1、以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为原则; 2、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 3
2022-05-09 15,340 -
离婚时未成年子女抚养权归谁所有,离婚时未成年子女抚养权如何确定
对于离婚后,未成年人由谁抚养,法律并没有强行规定,而是以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成长为原则,结合未成年子女的年龄、与父母的感情、父母双方的经济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夫妻双方可以就抚养问题进行协商,协
2022-02-15 15,340 -
离婚法中的未成年子女有哪些抚养权
根据《》第36条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规定,对于诉讼中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的问题。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都处在哺乳期,
2022-08-25 15,340 -
离婚未成年子女抚养权
离婚未成年子女抚养权怎么判:根据规定,关于子女抚养权判定的总的原则如下: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亲有以下情况之一,可以和父亲一起生活:(1)患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和其他严重疾病,孩子不
2021-10-22 15,340
-
00:58
未成年子女抚养费标准
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有固定的收入的一方,子女的抚养费可以按月总收入额的20%至30%比例给付;承担两个以上孩子抚养费,比例相应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没有固定收入一方,抚养费
953 2021.03.24 -
01:11
未成年生孩子有抚养权吗
未成年生孩子,也享有相应的抚养权利。在我国,生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享有抚养的权利,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抚养义务。拒绝履行抚养义务的生父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刑法规定的遗弃罪。同时,这里所说的抚养权利,并不会受到生父母年龄的限制。如果生父母
1,515 2022.05.11 -
00:54
未成年生子对孩子有抚养权吗
未成年生子,生父母对孩子享有抚养的权利,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抚养责任。换句话说,未满法定结婚年龄,并不能成为拒绝抚养自己亲生子女的借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未成年人仍然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以自己的能力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以及承担责任
1,79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