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金合同签订前一次性付款和预付款有何区别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定金交付后合同签订前,买卖双方就一次性还是按揭付款方式的约定发生分歧,导致合同不能签订,又没有证据证明双方真实约定的情况下,定金应如何处理在现实中,经常会有类似纠纷的发生,买卖双方签订《定金协议》后,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就房屋买卖合同达成一致。因为定金协议里约定,收受定金一方违约的,应当双倍退还定金,支付定金一方违约的,另一方有权扣留定金。在这种情况下,买卖双方是谁违约就成了关键的问题,如果无相应的证据来支特,任何一方的主张都很难得到支持。因此建议买卖双方在签订《定金协议》里就将关于房屋买卖合同的关键性条款明确下来,如房价、付款方式、付款时间等,这样就避免了买卖双方相互推诿,责任无法划分情况的出现。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性质不同。首先,定金是定金合同的内容,定金合同是从属于主合同的从合同,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主合同的顺利进行,其本身不是在履行主合同的内容。而预付款则是主合同的内容之一,那么交付预付款就是一种履行主合同的行为。 二、作用不同。预付款的作用带有支援性,能够帮助对方解决资金上的问题,从而确保对方能够顺利履行合同的各项条款。定金虽然也有这方面的作用,但是其主要作用还是在于对合同的保障。 三、效力不同。 四、支付方式不同。定金是一次性支付完的,定金全部交付后定金合同才能生效。预付款则可以一次性付清,也可以分期付清,二者在支付方式上有一些不同。
-
预付款和定金的区别
定金与预付款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是从效力上说,定金适用定金罚则,预付款无此效力。第二点是从功能上说,定金是作为债权的担保,而预付款则属于债务履行的范畴,其主要功能是提前履行部分债务。第三点是从性质上说,定金的交付产生一个定金合同,定
2021.03.17 269 -
支付定金和预付款有什么区别
区分定金与预付款如下:定金是对债权的担保,是担保债权的实现,而预付款已经是对债权的直接现实的一种履行。并且定金具有双倍返还的效力,而预付款不具有该效果。
2021.04.22 339 -
定金与预付款有何区别
定金是一种债的担保形式,其担保作用是通过定金罚则来实现的。即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预付款与定金具有某些相同之处,
2021.04.05 139
-
签订合同时预付款合同和定金合同的区别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定金,是指根据当事人的书面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一定数额的现金作为债权的担保,称为定金。傣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
2022-05-02 15,340 -
预付款和定金有什么区别,预付款和定金的区别
定金与预付款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效力上讲,定金适用于定金罚则,预付款没有这个效力。其次,从功能上讲,定金是债权的担保,而预付款属于债务履行的范畴,其主要功能是提前履行部分债务。第三点,从性质上
2021-11-27 15,340 -
预付款和定金有何区别
定金可以适用定金罚则,而预付款没有此效力。定金可以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
2021-07-14 15,340 -
定金和预付款合同有什么区别?
预付款与定金的区别: 1、性质不同,定金是作为债权的担保,而预付款本身就是对合同债权的履行; 2、效力不同,定金在买方违约时是无权要求返还的,而预付款是在合同没有履行是有权要求返还; 3、适用范围不同
2022-06-04 15,340
-
01:26
定金和订金有什么区别定金和订金区别有: 1、两者性质不同。定金是法律概念,而订金一般是习惯性用语。 2、两者功能不同。定金可以通过“定金罚则”对债的成立和履行提供担保。而订金只具有预付款的性质。 3、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根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交付定金后,如
68,388 2022.04.15 -
01:05
订金和定金的区别订金这一概念是生活经验术语,一般视为预付款,定金是法律规定的专业术语。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
14,371 2022.04.17 -
00:57
没签合同可以先付款吗没签合同可以先付款。合同虽然没有签订,但另一方若已经履行合同义务,如已经付款,则该合同在符合,合同生效要件,不存在无效合同情形的情况下,该合同是有效的。合同生效的条件有三点,分别是: 1、行为人在缔约时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合同作为民事法
2,430 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