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假怎么安排产假工资怎么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产假工资怎么发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女性的产假是带薪休假,它是最基本的产假工资规定。产假期间工资怎么算,如何发放 1、如果你没有参加生育保险,那么你的产假工资,按照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2、如果你已经参加生育保险,那么你在产假期间可享受生育津贴,这也就是你的产假工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职工应当享受的生育津贴,按照职工生育或者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时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除以30再乘以规定的假期天数计发。职工产假期间,生育津贴由用人单位按照职工原工资标准逐月垫付,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拨付给用人单位。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可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金融机构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职工。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带薪休假的权利。 一、婚假:婚假是指劳动者本人结婚依法享受的假期。①法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员工,可享受3天婚假。②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初次结婚的员工,可享受15天晚婚假。③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的,可视路程远近,给予路程假。④再婚的员工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二、产假: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①女员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假前可以休假15天。②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③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④女员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⑤产假为连续假期,包括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
-
产假怎么发休假工资
如果用人单位有交生育保险,产假期间用人单位无需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由用人单位凭女职工的生育凭证,到生育保险基金处为其申请生育津贴,以生育津贴作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但是,若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基数低于女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收入,那
2020.04.28 197 -
产假工资怎么发
处于产假的女职工也是有工资的,也就是生育津贴,如果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那么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单位不另行发放,标准是用人单位上一年度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如果没有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就需要用人单位自己支付,工
2021.04.27 1,866 -
产假怎么发工资
1、如果没有参加生育保险,那么产假工资,按照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2、如果已经参加生育保险,那么在产假期间可享受生育津贴,这也就是产假工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2020.06.10 138
-
永嘉婚假安排产假怎么安排
产假是国家规定的98天和地方规定的30天共计128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产假15天;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产假4
2021-10-12 15,340 -
产假怎么安排休息工资怎么算
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这90天又分为:产前假15天、产后假75天两部分。所谓产前假15天,系指预产期前15天的休假。 休产假不能提前或推后,若孕妇提前生产,可将不足的天
2022-08-15 15,340 -
产假工资怎么算产假工资怎么算产假工资怎么发
产假期间如何支付工资取决于是否有生育保险。单位缴纳社会保障的,企业不需要在产假期间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凭女职工的生育证明向生育保险基金办公室申请生育津贴,以生育津贴作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企业为职工
2021-12-21 15,340 -
女职工产假工资应该怎么安排
女职工产假工资按照正常的工资待遇计算。生育津贴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2023-06-16 15,340
-
01:39
产假期间工资怎么发放
产假是指,女职工在生育过程中依法享有的假期待遇。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在我国女职工分娩后,可以享受98天的产假;而怀孕期间,可以享受15天的长假。产假期间女职工的福利待遇,需要按照产前和产后来进行区分。分娩前,女职工享有15日的产
20,129 2021.04.25 -
00:53
教育局国庆放假安排2021放假安排
教育局国庆放假安排2021年放假安排如下: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学校不得要求补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国庆节是
3,204 2022.04.12 -
00:59
企业不安排正常休假怎么办
企业不安排正常休假,劳动者可以先单位协商解决。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不成,或者一方不愿意协商的,导致发生劳动争议的,那么劳动者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年休假通常是指,国家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繁重
3,201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