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对家庭暴力的正当防卫行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第19条指出:要准确认定对家庭暴力的正当防卫。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对正在进行的家庭暴力采取制止行为,只要符合刑法规定的条件,就应当依法认定为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防卫行为造成施暴人重伤、死亡,且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认定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应当以足以制止并使防卫人免受家庭暴力不法侵害的需要为标准,根据施暴人正在实施家庭暴力的严重程度、手段的残忍程度,防卫人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危险程度、采取的制止暴力的手段、造成施暴人重大损害的程度,以及既往家庭暴力的严重程度等进行综合判断。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互殴不存在正当防卫问题,双方应当按照造成的后果定罪量刑。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 2、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3、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4、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
如何认定绝对正当防卫?
绝对正当防卫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客观上有不法侵害发生; 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3、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4、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者本人。
2020.06.15 279 -
如何认定家庭暴力行为
认定家庭暴力行为的标准: 1、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区分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争吵、偶尔的轻微身体伤害和尚未造成后果的家庭纠纷,以及法律上的家庭暴力。夫妻之间的争
2022.05.11 234 -
如何认定家庭暴力行为
可以按照下列标准来认定家庭暴力行为:一般需要确定其符合法定的家庭暴力的条件,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实施了殴打、捆绑、残害以及经常性谩骂等行为侵害了他人的身体或者精神等,符合条件的就认定为家庭暴力行为。
2020.06.27 111
-
对家庭暴力的正当防卫,如何认定防卫行为是否构成家庭暴力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第19条指出:要准确认定对家庭暴力的正当防卫。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对正在进行的家庭暴力
2022-05-01 15,340 -
对家庭暴力的正当防卫,如何认定防卫行为是否造成家庭暴力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第19条指出:要准确认定对家庭暴力的正当防卫。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对正在进行的家庭暴力
2022-05-01 15,340 -
如何认定家庭暴力的正当防卫行为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第19条指出:要准确认定对家庭暴力的正当防卫。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对正在进行的家庭暴力
2022-04-21 15,340 -
如何认定家庭暴力防卫行为的正当行为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第19条指出:要准确认定对家庭暴力的正当防卫。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对正在进行的家庭暴力
2022-05-02 15,340
-
01:01
无过当防卫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无过当防卫和正当防卫的区别在于: 1、无过当防卫属于正当防卫,两者其实属于同一范畴。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无过当防卫,是以正当防卫为前提的。判定无过当防卫时,也应当遵循防卫中当事人关于防卫目的、方式方法、起因、时间、限度
2,846 2022.04.17 -
01:30
正当防卫标准
正当防卫,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必须是为了让国家、公共利益、自己或别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 2、必须是发生了不法侵害行为。这里的“不法侵害”,是对某种权利或利益的侵害为我国法律所明确禁止; 3、必须是正在发
9,004 2022.04.15 -
01:10
家庭暴力的法律认定标准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了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还构成虐待。根据施暴者的不同行为特点,家庭暴力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形: 1、身体暴力,是指夫妻中一方以
91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