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2、[合同诈骗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3、【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量刑格】 (一)诈骗不足4000元的,基准刑为罚金刑;4000元以上不足5000元的,基准刑为管制刑;5000元的,基准刑为拘役三个月,每增加1 67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1万元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1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二)有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拟处拘役刑的,升格为有期徒刑;拟处管制、罚金刑的,升格为拘役刑; (三)诈骗3000元且是累犯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1 23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从法律上来讲,借条手写或打印都可以,但考虑到实践中有只有借款人签字的打印借条,借款人声称是在空白纸上签字,被他人事后打印的争议,所以,最好还是手写借据。打印的借条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基本内容:借款人及出借人姓名信息、借款数额、借款期限、利息、违约责任、借款人签名、签署日期。
探视才给抚养费的行为是不可以的。 探望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不能说探视才给抚养费。支付抚养费作为未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法定义务,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虽然探视权确实是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权利,抚养费是其义务,但是实现探视权权利并不是给付抚养费的交换条件。所以如果发生享有抚养权的一方阻碍探视权的实现,可以通过双方协商或向法院起诉解决。
-
商标侵权这样赔付可以吗
需要赔付。商标相似侵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
2020.01.20 109 -
可以这样申请婚姻无效吗
有下列情况的可以申请婚姻无效: 1.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的。 2.男性不满二十二周岁,女性不满二十周岁结婚的。 3.重婚的。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再行结婚的行为。即已经有了一个婚姻关系,又与他人缔结第二个婚姻关系。
2021.04.08 99 -
夫妻保证书这样写可以吗
夫妻间的保证书保证的内容条款,没有和法律相抵触的话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保证书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保证书是一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2、保证书的内容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3、保证书的内容没有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2021.01.08 122
-
一个孩子,这样可以吗
可以离婚,离婚与有几个孩子无关,但是有孩子的情况下离婚需要同时处理孩子的扶养权问题。
2022-10-31 15,340 -
这样可以吗?
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十一、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
2022-10-23 15,340 -
我可以这样才可以吗
根据武汉市现行的房地产政策,并无专门针对农业户籍的限制条件!故,农业户籍人员的家庭或个人,不论是外地户籍或武汉户籍,均可直接在汉购房。
2022-10-26 15,340 -
这样的可以吗??
可以,可补充扶养费支付,房子分割,最好能写明房产价格,这样便于法官判决
2022-10-27 15,340
-
01:21
逃避债务假离婚这样可以吗
为了逃避夫妻共同债务,双方假离婚,事后双方都不能免于承担共同债务的连带清偿责任。共同债务的清偿,和夫妻关系是否继续存续并不存在任何关系。无论双方是在婚内,还是已经离婚,只要共同债务尚未获得完全清偿,债权人当然可以要求双方偿还债务。这时候,债
1,014 2022.04.17 -
01:00
夫妻一方死都不离婚这婚还可以离吗
夫妻一方不同意离婚的,另一方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的方式达到离婚的目的。如果双方感情确实已经破裂,经过调解无效的,法院会准予双方离婚。具体来讲,如果具有以下情形,并且经调解无效的,法院将准予离婚:1、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2、对家庭成
1,851 2022.05.11 -
00:56
社保有意外险这一项吗
社保没有意外险这一项。社保即社会保险是指,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社保中没有单独的意外险保障,但因意外产生
5,81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