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缺席判决或者公告送达可以等6个月以后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开庭不到按缺席判决,然后公告送达,不一定要等6个月之后。判决离婚的基本要件是夫妻感情已经完全破裂,并不是说第一次开庭不判离,第二次开庭就一定判离,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决的。 你如果不服可以提出上诉,进行二审,所以你要耐心再等九个月,因为二审大概要三个月,再过六个月才能第二次起诉。 当事人行使上诉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提起上诉必须是享有上诉权或者可以依法行使上诉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提起上诉的对象必须是依法允许上诉的判决或裁定; 3、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起;当事人不服基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必须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起,不服一审裁定的,必须在裁定书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提起; 4、必须递交上诉状、交纳上诉费。上诉状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并按照对方当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数提交副本。同时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预交诉讼费的通知后7日内向本院交纳诉讼费,逾期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公告送达是可以缺席判决的,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被告不出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根据规定,在离婚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如果被告不出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法院一般对缺席判决更加谨慎。最高法院还出台了适用的问答,指导基层法院的工作,由于离婚案件调解,一方不出庭,法院应谨慎对待,不作出缺席判决。除公告送达的案件外。根据规定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除不能表达意志外,还应出庭;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庭的,必须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
缺席审判判决书应如何送达
缺席判决后,如果能够送达给被告,不需要公告送达。如果通过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无法送达的,需要公告送达,公告送达也有公告期,时间为自公告之日起60日。民事诉讼中的缺席判决,即法院在一方当事人缺席时所为的判决。具体而言,就是指开庭审理案件时
2020.06.26 855 -
法院离婚缺席判决可不可以
可以,法院离婚缺席判决可以,前提条件是被告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如果是判决准予离婚的,判决生效后,双方解除婚姻关系。
2020.06.21 260 -
被告缺席可以由法院判定吗
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作出缺席判决,并向被告宣告判决及送达判决书。
2020.02.17 215
-
公告送达后就可以缺席判决吗
可以。公告送达,是指法院以张贴公告、登报等办法将诉讼文书公诸于众,经过一定时间,法律上即视为送达的送达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采用公告送达必须是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前五种方式无法送达时,才
2022-08-10 15,340 -
法院可以留置送达或公告送达吗,法院可以留置送达或者公告送达吗?
法院可以留置送达或公告送达。《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
2022-02-12 15,340 -
第二个被告可以缺席法院判决吗
1、第二被告无故缺席的,并且经过两次法院的传唤之后还不到庭的,法院可以缺席判决,因为被告缺席导致的不利后果应该由被告自己承担。如果是原告无故缺席的,法院可以按照撤诉处理。 2、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
2022-11-09 15,340 -
法院判决可以是公告送达吗
法院判决公告送达合法。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2022-06-24 15,340
-
01:13
离婚被告缺席可以判决吗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在离婚案件中,即使当事人有诉讼代理人,本人也应该出庭,除非是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意思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确有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需要向法院提交书面离婚意见。因为离婚案件属于解除夫妻身份关系的案件,具有密切的人身性
1,798 2022.04.17 -
01:54
离婚缺席判决怎么判
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在审判实践中还是比较多见的。因夫妻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导致双方感情淡化,故法官在解决此类案件时,大都判决离婚。《婚姻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了,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此判决即为缺席
2,186 2022.04.17 -
00:53
被判有期徒刑6个月可以缓刑吗
被判有期徒刑六个月,如果犯罪分子不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的,那么其在满足以下要求时,可以适用缓刑:1、犯罪分子犯罪后对自己所犯罪行,存在悔恨的态度,即有悔罪表现;2、犯罪分子的罪行较轻;3、犯罪分子没有进行再犯罪的危险;4、经客观判断,
2,82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