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劳动合同最高两倍的工资可以要求多久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从未签订劳动合同,最长能主张11个月的二倍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2、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适用一年的诉讼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属于惩罚性赔偿,不属于劳动报酬范畴,因此适用此一年的仲裁时效,即时效从主张权益之日起向前计算一年。3、“补签”劳动合同,不能再主张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双方劳动关系存续一定时间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签订劳动合同,将日期补签至实际用工之日的行为,已经构成双方间的“合意”,不能再请求二倍赔偿。4、员工个人原因未签订劳动合同,不能主张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是用人单位拒绝与劳动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所应承担的惩罚性法律责任,因此其适用前提条件是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双方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如果是劳动者拒绝签订劳动合同,同样不能再请求二倍赔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未签劳动合同可以主张11个月的二倍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的,应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最多支持11个月的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连续超过两年未提起诉讼的,法院一般不支持双倍工资的诉求。
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仲裁的诉讼时效为1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若在申请仲裁之后,需要到法院起诉的,则诉讼时效适用《民法典》规定的3年诉讼时效。
-
未签劳动合同可以要求双倍工资吗?
应当支付双倍工资。《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
2020.06.23 146 -
未签劳动合同离职多久可以拿到两倍工资
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书面合同的双倍工资和补缴社保。用人单位不支付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该用人单位支付你拖欠的工资、经济补偿金、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加班工资等。
2020.04.25 113 -
未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要求双倍工资吗
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相关法律的规定,用人单位超过规定的期限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每月支付双倍的工资。
2020.11.07 195
-
未签订劳动合同两倍工资最长多久
1.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职工最多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11个月的双倍工资。 2.《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
2022-06-08 15,340 -
工作两年未签劳动合同可以要求双倍工资吗
能,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022-07-20 15,340 -
同工作两年未签劳动合同可以要求双倍工资吗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张某于2010年6月1日进入该公司工作,公司应于2010年7月1日前与你签订
2022-04-17 15,340 -
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最高可以算多少天?
1、“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022-12-06 15,340
-
00:50
未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支付几倍工资
未与劳动者签订合同的,应当支付两倍工资。用人单证招录劳动者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支付两倍工资的时间应当从用工的第二
2,979 2022.04.17 -
01:04
未签订合同 双倍工资计算
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具体如下: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计算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计算标准,按劳动者实际获得的月收入扣除加班工资、非常规性奖金、福利性、风险性等项目后的正常工作时间月工资
1,764 2022.04.17 -
01:09
劳动合同最长可签多少年
劳动合同期限理论上最多四十四年。用人单位不得招收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男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为60周岁。但实践中很难有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工作这么久,所以只能是理论。《中华人民
1,178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