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如何减刑或假释?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减刑、假释案件,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的减刑,由罪犯服刑地的高级人民法院在收到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审核同意的减刑建议书后一个月内作出裁定; (二)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的减刑、假释,由罪犯服刑地的高级人民法院在收到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审核同意的减刑、假释建议书后一个月内作出裁定,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 (三)对被判处有期徒刑和被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的减刑、假释,由罪犯服刑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在收到执行机关提出的减刑、假释建议书后一个月内作出裁定,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 (四)对被判处拘役、管制的罪犯的减刑,由罪犯服刑地中级人民法院在收到同级执行机关审核同意的减刑、假释建议书后一个月内作出裁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可以假释或减刑。判处有期徒刑两年,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
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可以假释或减刑。判处有期徒刑两年,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
-
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是否可以对减刑或者假释
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在执行期间,满足法定条件的可以进行假释或减刑,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的表现可以减刑。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已经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
2020.08.17 134 -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应该如何假释呢?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假释时,刑法中关于实际执行刑期不得少于十三年的时间,应当从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判决生效以前先行羁押的时间不予折抵。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
2020.06.23 112 -
判处有期徒刑两年是否可以假释或减刑呢
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的罪犯,如果符合条件的,可以假释或减刑。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
2020.03.29 162
-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应如何假释
根据《刑法》第81条的规定,适用假释的条件如下(1)。假释只适用于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2)执行刑期条件。假释只适用于被处以部分刑罚的犯罪人。这是因为只有经过一定的服刑期,才能判断犯罪者是否
2021-10-21 15,340 -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如何减刑
1、对于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若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或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则可以争取减刑。《刑法》 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
2022-06-12 15,340 -
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是否可以申请假释减刑
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十八条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
2022-03-18 15,340 -
两年有期徒刑是否适用假释?如何假释或减刑?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2022-07-25 15,340
-
01:06
无期徒刑可以假释吗
按照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实际执行至少十三年的时间,若有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次犯罪的危险的,则允许假释。 如果出现特殊情况,经过相关部门的核准之后,可不受以上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及因为故
1,758 2022.04.17 -
01:07
一个人被判了无期徒刑能减刑吗
被判了无期徒刑的罪犯,需要符合减刑条件才能减刑。 无期徒刑犯在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刑。为使无期徒刑犯的减刑,与死缓犯、有期徒刑长刑犯的减刑相照应,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一般可以减为十八年以上二十年以
1,558 2022.06.14 -
01:18
无期徒刑假释考验期是多久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是十年。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
685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