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对方全责打电话给我车主如何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全责方向保险公司报案,保险公司会指定一个定损中心(除非有人受伤,否则不需要向交警报案了,即使交警来了也不会给你们开单子的,还是叫你们去定损中心处理)。 2、双方一起到到定损中心,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有定损员在一起集中办公的,填一张责任书,然后找全责方的保险公司定损员拍照定损,记住带好行驶证、驾驶证和交强险保单(无责方也要带着的)。 3、定损中心一般都和修车厂挂钩的,如果定损以后就决定在那里修,那么就一分钱也不用交,无责方修好车去拿车走人,不过要把行驶证、驾驶证和交强险保单复印件给对方(注意,无责方也需要提供交强险保单复印件)。 4、如果不在定损中心的修车厂修,那么就拿好对方的保险公司报案号,把车开到你平时修车的4S店或其他修车厂,报案号告诉接待你的人,然后你就可以走了。修车厂会跟保险公司联系,让定损员来定损修车。 5、修好车后,你去提车的时候需要先把修车费用交给修理厂。修理厂会把打印的定损单、修理单明细和发票给你。 6、跟对方约时间碰头,把前面说的行驶证、驾驶证和交强险保单复印件和修理厂给的定损单、修理单明细和发票给对方,对方把钱给你(钱不给你那些东西是不能给对方的)。 7、如果你的修理费用超过 2000,那么麻烦点,还需要跟对方一起(一定要当事人双方一起到场)到定损中心去找交警(也是现场办公的,但只有周一到周五有)换事故认定单。换好后,当场跟对方结账即可。
-
交通事故对方全责如何处理?
车祸对方全责处理流程是: 1、由交警进行事故责任认定,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2、根据责任认定情况,双方可协商赔偿事宜,也可申请交警调解。 3、协商不成的,受害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赔偿。
2020.11.09 393 -
交通事故对方主责如何处理
交通事故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赔偿规定如下: 1、事故双方均为机动车的,双方在交强险额度内全额互相赔偿对方损失,死亡伤残11万、医疗费1万元、财产2000元;不足部分,双方按7:3的比例分担; 2、事故一方为机动车,一方为非机动车或者行人的,机
2020.05.08 152 -
交通事故对方全责如何处理
出了交通事故对方全责,可以让其进行赔偿。 首先是由全责方的保险公司在交强险限额范围内先行赔偿,不够部分由肇事者赔偿。责任认定之后即可以进行主张赔偿问题,主要的赔偿项目有: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
2021.04.11 187
-
交通事故对方全责打电话给我两个人两个人的车主
将肇事者、车主、保险公司列为被告。根据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来划分责任,并主张赔偿.(1)、申请做伤残鉴定,根据伤残等级来计算伤残赔偿金等相关费用;一级伤残为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
2022-01-27 15,340 -
交通事故对方全责打电话给我两个人两个人的车主能不能接?
将肇事者、车主、保险公司列为被告。根据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来划分责任,并主张赔偿.(1)、申请做伤残鉴定,根据伤残等级来计算伤残赔偿金等相关费用;一级伤残为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
2022-04-03 15,340 -
交通事故对方主责我次责如何处理
如果你的情况符合以下情况,保险公司赔偿后起诉追偿,法院会判决支持。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第三人人身损害,当事人请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未
2022-03-31 15,340 -
全责方律师给我打电话
一般不能获得赔偿。 以上是汪志国律师根据您自行陈述而初步分析的倾向性意见,!烦请来时提前预约! 祝您一切顺利,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2022-03-18 15,340
-
01:14
交通事故对方全责不赔偿如何处理
交通事故对方全责不赔偿的处理如下:对方故意拖延或拒绝赔付相关赔偿。在事故调查中,交警判定对方全责,对方也一直配合交警的调查,但等到事后进行赔偿时却以各种理由搪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代位追偿。让保险公司先将修车的钱给受害方,然后
1,677 2022.04.17 -
01:02
车事故对方全责怎么处理
发生交通事故,交警部门会出具一份责任认定书。如果认定书上写明一方承担全部责任,一方就要承担赔偿责任,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赔偿。一般车主都有买保险,可以持交警部门出具的责任认定书去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如果交通事故出现人员死亡,不仅要承担赔偿责
1,887 2022.04.17 -
01:12
交通事故我全责对方死亡判几年
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并且对该起交通事故负有全责,此种情况下,行为人就触犯了交通肇事罪,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是,具体会被处何种刑罚以及多少刑期,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犯罪情节严重程度来判断。 《刑法》第一百
976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