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司法解释的第38条有何内容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合同法》第30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劳动合同法》第38条: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91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其支付赔偿金:(1)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2)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3)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4)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可以看出,无故拖欠职工工资,资方要支付拖欠工资、补偿金(25%拖欠工资额),必要时还要支付赔偿金(但要以造成实际损害为前提)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内容如下:如果工作单位有下列情形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一个是用人单位没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第二个用人单位没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第三用人单位没有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第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还有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第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如果用人单位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危及劳动者安全的,劳动者都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是关于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
劳动法第38条规定内容
劳动法第38条规定内容为: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劳动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存在,为劳动者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20.08.12 1,425 -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内容解释
对《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的内容的解释是法律规定了单位的定时足额发放工资的义务并且赋予了劳动者救济途径,即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否则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2020.03.09 472
-
劳动合同法司法解释有哪些内容
1、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法在应用法律问题时所作的解释。2、是一部很系统、内容很全面的部门法。劳动法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根据。在劳动合同法中,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劳动关系如何认
2022-08-24 15,340 -
劳动合同司法解释的内容有哪些?
我国的劳动合同司法解释,从(一)、(二)、(三)、(四)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2001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5
2022-08-02 15,340 -
咨询劳动合同法司法解释的有关内容
对于劳动合同法司法解释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纠纷,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当
2022-07-06 15,340 -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三第38条具体内容有什么
第一百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分期付款”,系指买受人将应付的总价款在一定期间内至少分三次向出卖人支付。分期付款的约定违反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损害买受人利益,买受人主张该约定无效的,人民法院
2022-09-16 15,340
-
01:15
劳动法第38条辞职赔偿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劳动法第38条辞职赔偿,主要是按照劳动者在所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和本人工资进行计算的,其中工作每满一年用人单位需向员工支付一个月工资,工作满6个月但不满一年的,则按照一年进行计算;对于不满六个月的,则统
23,292 2022.04.15 -
02:20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解释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合同诈骗罪的相关事项作出了规定,如果具有下面几种情形之一的,就构成了合同诈骗罪: 1、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虚构主体、冒用他人名义、使用伪造、变
9,972 2022.04.17 -
01:41
逃税罪法条及司法解释
我国《刑法》规定了逃税罪的量刑标准: 1、如果纳税人通过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从而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4,454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