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一方受虐待被判离婚的债权如何确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我国法律规定,夫妻一方受另一方虐待,无法共同生活而离家出走,出走方为日常所需开支及治疗疾病、抚养子女所欠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这是一种情况。 同时,法律还规定,婚姻存续期间,双方因关系恶化而分居生活,一方从事经营所负债务,其收入也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属于个人债务。这是另一种情况。 那么,也就是说,分居后一方所负债务是否属于共同债务,就要看其负债的缘由而定。如果一方不堪忍受另一方的虐待、歧视而出走或分居,在分居期间为了生活或为尽法定的赡养、抚养义务、或为治疗疾病等而负的债务,应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因为夫妻间就存在着法定的相互扶养的义务。 而如果分居后的一方是为了生产、经营所负的债务,而其生产经营的收入并未拿来养家或并未用于家庭共同开支的,那么,其经营与生产系个人行为,于其家庭生活无关,为此而所负的债务也属于个人债务,应由其个人清偿。离婚时,另一方没有代为清偿的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受虐待的夫妻一方能去起诉离婚。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离婚自由,一方如果认为因自己受到虐待的行为导致造成感情破裂的,无法再与对方继续生活的,受虐待的夫妻一方就可以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向法院起诉离婚。法院审理后认定双方感情已经完全破裂,而且经调解已经没有和好可能的,会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可以起诉离婚。想要离婚的一方可以携带结婚证、身份证、户口本、起诉状及副本去被告住所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应当由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 有证据证明婚姻关系中受虐待,法院调解无效,审理认为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的会判决离婚。法院以双方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
-
夫妻离婚时如何确定债权债务
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夫妻共同债务主要有: 1、为抚养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所负的债务; 2、夫妻共同生活期间的正常支出,如家庭日常开支、购置生活用品、购置房屋、修缮房屋等所负债务; 3、夫妻双方或者一方因治病所负的债务; 4、婚前债务用于婚
2021.04.13 187 -
遭受虐待要离婚,如何维权
遭受虐待要离婚,维权的方式有: 1、提起离婚诉讼; 2、请求损害赔偿; 3、提起刑事自诉; 4、进行申诉。 诉讼离婚是指夫妻双方就是否离婚或者财产的分割、债务的分担、子女的抚养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向人民法院起诉,通过调解或判决解除婚姻
2021.04.09 95
-
夫妻一方遭受虐待离家出走, 债务如何认定
我国法律规定,夫妻一方受另一方虐待,无法共同生活而离家出走,出走方为日常所需开支及治疗疾病、抚养子女所欠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这是一种情况。 同时,法律还规定,婚姻存续期间,双方因关系恶化而分居生活,
2022-04-19 15,340 -
夫妻一方遭受虐待离家出走债务如何认定?
我国法律规定,夫妻一方受另一方虐待,无法共同生活而离家出走,出走方为日常所需开支及治疗疾病、抚养子女所欠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这是一种情况。 同时,法律还规定,婚姻存续期间,双方因关系恶化而分居生活,
2022-05-01 15,340 -
夫妻一方受到虐待而离家出走的债务,如何认定
我国法律规定,夫妻一方受另一方虐待,无法共同生活而离家出走,出走方为日常所需开支及治疗疾病、抚养子女所欠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这是一种情况。 同时,法律还规定,婚姻存续期间,双方因关系恶化而分居生活,
2022-04-27 15,340 -
离婚如何确定夫妻双方的债权债务
待债权人起诉时,由债权人主张。只有当债权人主张是离婚双方共同债务或一方债务,离婚双方或一方反对时,法院再行确定是否是夫妻共同债务。这样做体现了我国民事诉讼的举证原则,也不致无辜地加重离婚当事人一方的负
2022-08-15 15,340
-
00:52
夫妻离婚一方欠债如何判
对于一方个人债务,法院一般会判决由欠款方独自清偿,配偶没有清偿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对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债务,分为夫妻共同债务和一方的个人债务。对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双方都有清偿的义务。 要判断某笔欠款是否属
1,546 2022.04.15 -
01:22
夫妻一方离婚债务如何分割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也不意味着双方就能够解除婚姻关系,但是如果人民法院支持了一方的离婚诉讼请求,在解除婚姻关系的过程中,夫妻双方就应当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偿还问题,进行相应的确认。具体来说,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的规定,在离婚的时候,夫妻
487 2022.06.06 -
01:03
夫妻一方欠债如何起诉离婚
夫妻一方欠债,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话,当事人可以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需要注意,当事人在提起诉讼的时候,需要向人民法院递交书面的起诉状。而起诉状当中,应当记载以下的内容:双方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以及相关的事实理由。 具
574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