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有哪些补偿的情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补偿的情形有: 1、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的; 2、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因用人单位原因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7、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机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8、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且解除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提出的; 9、用人单位降低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 如果不存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形,则单位都没有必须支付给你经济补偿金的法定义务,除非单位自愿支付给你。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第一联:存根联,最后到税务机关,作为存根留存备查; 第二联:发票联,交对方。 第三联:记账联,收款方作为收入凭证,存入会计凭证中; 第四联:提货联,付款方,作为提货凭证,留为出库凭证; 第五联:统计联,作用于第三联大同小异,用于销售统计。
增值税专用发票基本联次为三联,其中抵扣联和发票联都是要给客户的,只有记账联是留着用来作为销售货物的原始凭证。 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基本联次或者基本联次附加其他联次构成,分为三联版和六联版两种。 基本联次为三联: 第一联为记账联,是销售方记账凭证; 第二联为抵扣联,是购买方扣税凭证; 第三联为发票联,是购买方记账凭证。 其他联次用途,由纳税人自行确定。纳税人办理产权过户手续需要使用发票的,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第六联。
-
抵扣联和发票联的区别是什么
抵扣联和发票联的区别如下: 1、发票联是给购货方的,购货方作为记账的凭证,而抵扣联是给购货方,作为抵税的; 2、发票联做到账里,抵扣联中进项税金,认证了之后,购货方能抵税,抵扣联认证了之后,单独订起来; 3、发票联做为记账用,是购物凭证;抵
2022.03.29 5,692 -
抵扣联和发票联的区别有哪些
抵扣联和发票联的区别为:抵扣联为购货方的抵税凭证;而发票联则为单纯的记账凭证。我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发票的基本联次包括存根联、发票联、记账联。
2020.06.30 323 -
抵扣联和发票联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发票联是给购货方的,购货方作为记账的凭证,而抵扣联是给购货方,作为抵税的,发票联做到账里,抵扣联中进项税金,认证了之后,购货方能抵税,抵扣联认证了之后,单独订起来。发票联做为记账用,是购物凭证;抵扣联要给退税科提供,被收回去的,用于税
2020.01.13 219
-
开具的发票对方丢失发票联和抵扣联怎么办
开具的发票对方丢失发票联和抵扣联首先先税务报告,然后登报声明,然后缴纳罚款。最后找税出具相关证明,至于抵扣的问题解决。增值税专用发票丢失是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经营过程中时常发生的事情。在丢失了增值税专
2022-10-27 15,340 -
发票联和抵扣联的区别
区别:发票联是给购货方的,购货方作为记账的凭证,而抵扣联是给购货方,作为抵税的,发票联做到账里,抵扣联中进项税金,认证了之后; 购货方能抵税,抵扣联认证了之后,单独订起来。发票联做为记账用,是购物凭证
2022-11-27 15,340 -
抵扣联和发票联的区别?
发票联是记录进货及付款方面凭证用的。 抵扣联是用于去税务局认证后抵扣增值税销项税的。 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发票使用登记制度,设置发票登记簿,并定期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发票使用情况。 《中华人民共
2022-11-15 15,340 -
对方开的发票抵扣联丢失怎么办
国税总局2014第19号公告:一般纳税人丢失已开具专用票的抵扣联,如果丢失前已认证相符的,可使用专用票发票联复印件留存备查;如果丢失前未认证的,可使用专用票发票联认证,专用票发票联复印件留存备查。
2022-10-27 15,340
-
00:54
丢失发票存根联严重么
丢失发票存根联严重。遗失存根联属未按规定保管发票,税务机关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税务机关规定存放和保管发票,不得擅自损毁。已经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五年。保存期间满,报经税
2,769 2022.04.17 -
01:14
与对方联系不上怎么起诉离婚
与对方联系不上,起诉离婚的规定如下: 1、要证明被告下落不明,可以通过以下证据来证明:一方亲戚或双方亲戚所出具的证明材料;原被告所居住的村委会、居委会所出具的证明;地方派出所出具的证明;被告单位出具的证明。其中派出所或居委会,村委会证明被告
592 2022.05.21 -
01:15
失信联合惩戒对象是指哪些人
失信联合惩戒对象是指对严重失信的主体,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依法依规采取行政性约束和惩戒措施。依法依规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行政性约束和惩戒。对严重失信主体,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依法依规采取行政性约束和惩
18,52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