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公司可以告我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没签劳动合同单位违反劳动法,你书面提出离职后可以立即走人,除要求单位支付你工资、押金外,还可主张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补缴社保等;从你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申请劳动仲裁很简单:携带劳动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然后去当地仲裁委申请立案就可以!立案后,你去找新工作,不耽误什么! 3、前提是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比如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工资条、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你名字和公章的文件等(其中有公章的工作证、社会保险缴费记录、有你名字和公章的文件,有一个足以证明劳动关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已经离职,若是与用人单位有纠纷的,用人单位是可以起诉的,但是应当在诉讼时效的范围内。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若是被起诉,应当准备相关的证据,积极应诉。
公司没有合同可以告。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的,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
公司不签合同可以告吗
公司不签劳动合同,属于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也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在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补签后不需要支付双
2021.07.12 133 -
公司上班和员工签了合同还可以告我们公司吗
上班没有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不能直接起诉用人单位,劳动争议适用仲裁前置。 双倍工资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当事人就此提出劳动仲裁的,劳动仲裁委员会应予以受理,但劳动者一般应当在知道或应当之日起1年内提出申请。劳动者对于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
2021.02.12 130 -
没有签合同可以告公司吗?
上班没有签合同可以告公司。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的行为,属于违法劳动法规定的情形,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
2020.05.09 175
-
没签合同可以告我公司吗?
1、没签劳动合同单位违反劳动法,你书面提出离职后可以立即走人,除要求单位支付你工资、押金外,还可主张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补缴社保等;从你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申请劳
2022-04-21 15,340 -
公司没签合同可以告我吗
1、没签劳动合同单位违反劳动法,你书面提出离职后可以立即走人,除要求单位支付你工资、押金外,还可主张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补缴社保等;从你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2、申请劳动
2022-03-15 15,340 -
公司不签合同可以告我吗?
1、没签劳动合同单位违反劳动法,你书面提出离职后可以立即走人,除要求单位支付你工资、押金外,还可主张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补缴社保等;从你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申请劳
2022-04-20 15,340 -
公司没签订合同可以告我吗?
1、没签劳动合同单位违反劳动法,你书面提出离职后可以立即走人,除要求单位支付你工资、押金外,还可主张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补缴社保等;从你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申请劳
2022-04-22 15,340
-
01:01
公司欠债可以告股东吗
公司欠债不可以告股东。因为公司属于法人组织,法人组织以公司财产承担有限的债务,因此公司欠债应当起诉公司而不是股东。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财产和法人财产权的企业法人。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责任
1,865 2022.04.15 -
00:51
公司没交五险一金可以告吗
公司没交五险一金的,可以告公司。法律明确规定,公司招用劳动者后,应当在三十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以及缴纳住房公积金。公司未按照规定购买五险一金的,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告公司,同时劳动争议有仲裁裁
20,962 2022.05.11 -
01:00
没有签合同可以要公司赔偿吗
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一般情况下,劳动者都可以要求公司支付相应的赔偿。具体来说,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也就是公司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而不满一年,没有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就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
2,03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