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为什么是不放款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P2P是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途径 P2P之所以让人产生网络高利贷的错觉,是因为P2P的信息比较透明,金融产品的利率在互联网上呈现较真实的一面。作为一种信息渠道,P2P的作用是让人们看到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没有P2P,民间借贷的问题一样存在,P2P给民间借贷重新定义了游戏规则,是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途径,只是在发展的初期,民间借贷的问题和P2P的问题容易被混淆,这需要P2P公司和专家们加强市场教育。 当然P2P本身也应该为客户提供“短、快、急”的融资服务,小额信贷的利率可以高于同期银行的利率,原因就在于是短期融资,客户实际承担的成本并不高,可是一旦变成长期融资,客户承担的成本过高,会有高利贷的嫌疑,也会酿成风险。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若不以贷款为业,一般不违法。这种行为可能涉嫌犯罪:数额较大的,进行拘役过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款;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网贷签了合同没放款,合同不生效。没有实际到账的借款合同不生效,需要以实际放款为准。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 第六百八十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
银行不放贷是为什么
银行不放贷是因为借款人不符合贷款条件。例如借款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贷款用途不明确、不合法的;贷款申请数额、期限和币种不合理;或者借款人不具备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等条件。
2020.04.15 130 -
非法发放贷款是什么行为
非法发放贷款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的行为。根据司法实践,非法发放贷款超过一百万元,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二十万元的,应当起诉。具体量刑标准为: 1、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
2022.04.16 513 -
银行贷款后放高利贷的行为会是什么
从银行贷款后放高利贷可能涉嫌犯罪。根据《刑法》的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涉嫌高利转贷罪。
2020.04.07 147
-
为什么有些网贷不放款?
P2P是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途径 P2P之所以让人产生网络高利贷的错觉,是因为P2P的信息比较透明,金融产品的利率在互联网上呈现较真实的一面。作为一种信息渠道,P2P的作用是让人们看到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2022-05-10 15,340 -
一些网贷为什么不贷款
P2P是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途径 P2P之所以让人产生网络高利贷的错觉,是因为P2P的信息比较透明,金融产品的利率在互联网上呈现较真实的一面。作为一种信息渠道,P2P的作用是让人们看到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2022-05-10 15,340 -
为什么有的网贷不支持贷款
P2P是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途径 P2P之所以让人产生网络高利贷的错觉,是因为P2P的信息比较透明,金融产品的利率在互联网上呈现较真实的一面。作为一种信息渠道,P2P的作用是让人们看到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2022-05-01 15,340 -
为什么网贷不支持的贷款都不适合网商贷
P2P是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途径 P2P之所以让人产生网络高利贷的错觉,是因为P2P的信息比较透明,金融产品的利率在互联网上呈现较真实的一面。作为一种信息渠道,P2P的作用是让人们看到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2022-05-01 15,340
-
01:35
放高利贷犯的是什么罪
在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中,并没有将放高利贷定性为犯罪。一般而言,单纯的放高利贷并不会构成犯罪。 但是放高利贷是一种违法行为,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借款人与借出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需要支付利息如果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没有约定利息。借款人
229 2022.04.15 -
01:02
私人放贷款是否合法
私人放贷款是合法的,私人放贷属于民事行为,只要不超过一定规模和人数,受到民法和合同法的约束和保护, 但以下情况的除外。 我国法律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能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同时,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
3,443 2022.04.15 -
01:08
个人放高利贷是什么罪
个人放高利贷可能构成高利转贷罪。个人放高利贷的行为,如果不触犯《刑法》的相关规定,是不构成犯罪的。构成犯罪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第一,行为人具有转贷牟利的目的; 第二,行为人具有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的行为,侵犯了国家对信贷资
3,27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