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房主口头协议过户费用合同是否有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和房主口头协议房屋交易税等过户费用由我买方承担”,这个约定是否成立存在瑕疵,如果能够证明这个口头承诺无效,而你们之间的定金收据上也没有关于税费的承担,可以结合一般情况理解,房子的个人所得税一般由卖方承担的经验,您就没有理由承担。那么,双方不能达成买卖合同的责任就不在买方,也可以说,属于不可归责于双方的原因导致买卖关系不成立。这样,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出卖人通过认购、订购、预订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受定金作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担保的,如果因当事人一方原因未能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按照法律关于定金的规定处理;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事由,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未能订立的,出卖人应当将定金返还买受人。”那么,买方就有权利要求卖方返还定金。如果最终责任属于卖方,就是双倍返还定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口头协议的合同只要是符合以下条件的就是有效的: 1.订立协议时,当事人双方都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双方在订立协议时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3.协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签订合同后的口头协议是否有效,要看是否具备以下的要求:当事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是否协商一致,意思表示真实;是否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否不违反公共秩序和良好习俗。符合上述条件的,口头约定就有效。
-
合同法口头协议是否有效
口头协议即口头合同,是有效的。民事法律规定,订立合同的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口头形式,第二种则是书面形式。以口头形式订立的协议或者合同,只要是出于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则为有效的。
2021.04.18 175 -
协议式口头合同是否有效
口头协议的合同是有效的。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合同订立的方式除了有书面订立之外,也可以使用口头形式订立合同。只要双方当事人是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那么即使是口头协议也具有合同效力。 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
2021.02.01 111 -
租房口头协议是否有效
租房口头协议是否有效。口头协议与书面协议一样具同等法律效力,同样受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制约和保护,其合法性没有问题。但是从证据的角度,口头协议比较难以证明,其真实性难以确定,对于通过法院诉讼解决纠纷的,往往会由于无法举证而无效。
2021.03.06 176
-
口头协议口头合同效力是否有效
法律规定,订立合同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方式,也可以是口头合同。口头合同比起书面合同简便易行,只要法律没有规定一定要订立书面合同,而口头合同只要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也同样是有效的。国家法律规定的必须要采
2023-01-07 15,340 -
口头合同是否有效口头协议是否有法律效
只要其内容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一方没有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双方不是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双方不是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没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订
2022-05-26 15,340 -
口头协议合同是否有效
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因此口头合同只要是双方当事人出于真是的意思表示确定的,也是有效的,但是法律规定要特定形
2021-04-21 15,340 -
口头协议合同是否有效?
口头协议合同是否有效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条件。 所以口头合同只要符合下列条件就是有效的: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023-07-26 15,340
-
01:02
租房口头协议是否有效我国民法典第469条规定了,当事人可以采取书面的形式,或者采取口头的形式签订合同。而法律与行政法规明确要求需要采取书面形式的合同,必须通过书面的方式订立。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限制房屋租赁合同的订立形式,实践中也经常出现双方通过口头的方式订
635 2022.05.23 -
01:01
担保合同口头协议有法律效力吗担保合同是合同的一种类型,以口头形式订立的担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为相关法律所保护。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又依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
1,543 2022.04.15 -
01:17
口头协议能否构成合同诈骗口头协议如果要构成合同诈骗,则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欺诈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并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欺诈的故意包括两方面:一是陈述虚伪事实的故意;二是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
722 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