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中自己是否是否存在逃逸行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于一些以不知发生了交通事故而否认逃逸行为存在的肇事者,应当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科学、审慎地对其主观方面加以判断,从而有效地追究逃逸者的责任,维护法律的权威。当然,如果肇事者有事实证明自己确实不知道发生事故而继续前行,则不能认定为逃逸。在具体的办案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肇事者在离开现场直至最终投案的时间段内的客观活动来判断肇事者的主观方面。比如,肇事者为何滞留在外而不是立即到交警部门投案导致其滞留的原因是什么是堵车等客观原因耽误了时间还是肇事者在某处徘徊犹豫,并非不能而是不想投案如果是后者,基本就能断定肇事者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而客观上已经实行了逃逸的行为,至于滞留时间的长短并不影响逃逸行为的成立。而逃逸行为一旦成立,便不可能倒退回逃逸中止或未遂的阶段,肇事者最终投案的行为也只是自首情节而已,不影响对逃逸的认定。对事故责任的认定,除了逃逸者的口供,还需考虑被害人的陈述、现场目击者的证词、事故现场残留的痕迹等证据,如果事实上有充分证据表明因被害人本人的责任导致了交通事故,仅因逃逸行为而将全部责任归结于逃逸者,对于逃逸者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有违法律的公正。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构成逃逸,交通肇事逃逸后,仍然可以认定为自首的情形: (1)逃逸人主动到交管部门或者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代罪错事实的; (2)逃逸人委托他人或打电话向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报案,等候处理并如实交代罪错事实的; (3)逃逸人途中向交管部门或当地有关部门报案,等待接受处理的。
-
交通肇事逃逸是否存在自首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自首,因为自首说明行为人没有为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则不能认定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只能以一般的交通肇事罪认定;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存在自首,对于交通肇事后潜逃,后又自动投案的,仍应认定为自首,但处罚上应和其他自首的有所区别
2020.03.21 125 -
交通运输肇事逃逸是否存在自首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存在自首情况,即行为人交通运输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投案如实讲述交通肇事及逃逸情况的。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2020.12.01 112 -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否存在自首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存在自首情况的,即行为人交通运输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投案如实讲述交通肇事及逃逸情况的。
2020.05.07 121
-
交通肇事逃逸是否可能存在自首行为?
1、交通肇事后逃逸可能存在自首行为。 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3、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2022-06-25 15,340 -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否可能存在自首行为
1、交通肇事后逃逸可能存在自首行为。 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3、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2022-06-07 15,340 -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否可能存在自首行为的?
1、交通肇事后逃逸可能存在自首行为,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
2022-06-11 15,340 -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否可能存在自首行为的
1、交通肇事后逃逸可能存在自首行为,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
2022-11-07 15,340
-
01:00
交通事故中肇事逃逸怎么界定
交通事故中肇事逃逸界定主要是以下五点: 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 2、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 3、酒后、吸食毒品后
608 2022.11.21 -
00:47
交通事故逃逸怎么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知,行为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应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除此之外,如果因为行为人的逃逸,导致被害人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的,则应被判处七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除此之外,交通肇事罪是指,违
1,478 2022.04.17 -
01:13
交通事故逃逸事故怎么处罚
发生交通肇事后逃逸,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触犯交通肇事罪的行为人主观上为过失,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较低,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交通肇事后,行为人明知事故的发生,为推卸、逃避责任的承担而逃逸,
1,286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