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罪被拘留的要求执行是什么意思?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网络诈骗,如果主要负责人已经判刑了,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了,如果判决内容得不到执行,找法官开生效证明去执行庭申请强制执行。强制执行阶段如果被告确实没有可执行财产,那你就得长时间关注是否有新的财产被发现,也只能等着。 强制执行指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强制力量,根据执行文书的规定,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强制执行的执行文书包括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以及依法应由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它们一经确定,义务人即应自动履行。如果拒不履行,权利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提出申请的权利人称申请人,被指名履行义务的人称被申请人。申请人往往是胜诉的原告;也可能是提起反诉胜诉的被告。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最后阶段,执行完毕,就结束了整个诉讼程序。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网络诈骗的诈骗犯,一般被拘留的天数是5-10天,情节严重的是10-15天。具体拘留多少天要看诈骗犯诈骗的金额。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网络诈骗的,要处15日以下拘留,罚款1千元以下。诈骗高于3千元的,应该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处罚。
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的意思就是虽然作出了行政处罚的决定但是并不执行,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有四种。例如已经满14周岁但是还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70周岁以上的老人,怀孕或者是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已经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
-
拘留不执行是什么意思?
行政拘留毕竟是剥夺人身自由的严厉处罚,应当慎重适用,并且为了避免行政拘留给某些人带来消极影响,坚持对未成年人治安处罚为辅教育为主的方针,充分保障老人和未成年人的权益,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规定对某些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行
2020.09.01 536 -
网络诈骗800元会被拘留吗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网络诈骗刑事立案的起刑点为3000元,对于网络诈骗涉及金额为800元的,不能构成刑事立案,不属于犯罪行为,但属于违法行为,应当受到行政处罚。
2020.12.11 265 -
网络诈骗刑事拘留要拘多久
网络诈骗刑事拘留最长37天。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
2020.04.09 145
-
网络诈骗罪是什么意思
网络诈骗是诈骗罪的一种犯罪形式,属于诈骗罪的范畴。 一、定义: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法律规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
2022-04-27 15,340 -
网络诈骗罪是什么意思?
涉嫌诈骗是指有犯诈骗罪的嫌疑。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2022-08-18 15,340 -
网络诈骗是什么意思,网络诈骗是什么?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增强自我意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现在很多网页挂马都为广告方式使网友中毒,所以不要贪速度,很容
2021-04-19 15,340 -
网络诈骗是什么意思??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增强自我意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很多网页挂马都为广告方式使网友中毒,所以不要贪速度,很容易
2021-04-19 15,340
-
01:15
被执行是什么意思
被执行是指在法定的上诉期满后,或终审判决作出后,拒不履行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在法院对于一民事诉讼判决原告胜诉后,被告在赔偿问题上的法定时间内,未完成判决书上所规定的赔偿金额,而被法院强制执行赔偿,则称该被告为本次强制执行的被执行人。
4,747 2022.04.17 -
01:12
网络诈骗罪立案要求有哪些
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一般被网络诈骗的金额达到2千元至5千元的范围,就可以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但是因为各个省或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是不相同的,因此可能导致会有所不同;如果诈骗的金额较小,没有达到2千元的话,是无法构成诈骗罪的,但它是属于违
1,128 2022.04.15 -
01:13
网络诈骗罪的立案条件是什么
网络诈骗属于诈骗罪的一种类型,主要特点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诈骗的行为,故立案条件以诈骗罪立案标准为基础即诈骗为目的利用互联网为手段。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即达到网络诈骗罪立案标准。关于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
75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