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条没写被欠人名字算有效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只要欠条内容可以清晰完整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关系,就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可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请求法院判令对方承担相应的给付责任。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当事人是公民的,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起诉书正文应写明请求事项和起诉事实、理由,尾部须署名或盖公章。二、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应提交下列材料: 1、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结婚证等证据的原件和复印件;企业单位作为原告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商业登记证明等材料的复印件。 2、证明原告诉讼主张的证据。如合同、协议、债权文书(借条、欠条等)、收发货凭证、往来信函等。三、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应填写一式两份证据清单,详细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页数。证据经法院承办人核对后,由承办人在证据清单上签字盖章,一份交当事人,一份备案。四、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须的手续和交齐有关证据材料之后,在七天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五、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如确有困难,可在预交期内向本院提出减、缓、免交的书面申请,逾期不交或者书面申请缓、减、免交未获批准而仍不预交的,本院将裁定按自动撤诉处理。六、立案手续后,案件由法院排期开庭,当事人应服从法院的各项工作安排,并于结案后到财务室结算诉讼费用,多退少补。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欠条没写被欠人名字怎么办
可以使用其它证据,如借款协议、银行转账记录、电话录音、证人证言等,能够证明欠款事实和欠款金额即可。 对于欠款追讨有很多途径,比如与对方进行协商要求支付,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委托律师向对方发律师函。
2021.01.28 107 -
欠条没写被欠人名字怎么办?
欠条没写被欠人的名字的,可以通过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确定债权人的身份,欠条中应当包括借款人和出借人的法定全名,借款的具体金额,还款的方式和日期等。
2021.02.24 108 -
欠条欠条上没写被欠人名字怎么办?
欠条没写被欠的人的名字,债权人可以通过转账记录、证人证言、聊天记录等其他证据确定,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要起诉的,可以准备好起诉状以及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递交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2020.06.14 114
-
欠条没写被欠人名字有效吗
只要欠条内容可以清晰完整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关系,就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可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请求法院判令对方承担相应的给付责任。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
2022-04-27 15,340 -
欠条没写欠款人名字有效吗
无效,欠条的正文要写清欠什么人或什么单位什么东西、数量多少,并要注明偿还的日期。落款要署上欠方单位名称和经手人的亲笔签名,是个人出具的欠条则需署上立欠方个人的姓名,这样才有效。 《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
2022-10-14 15,340 -
欠条没写被欠人名字有用吗?
可以使用其它证据,如借款协议、银行转账记录、电话录音、证人证言等,能够证明欠款事实和欠款金额即可。 对于欠款追讨有很多途径,比如与对方进行协商要求支付,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委托律师向对方发律师函。
2022-12-04 15,340 -
欠条没写欠款人的名字有效吗
欠条有效,不必然代表其债权债务关系成立。一般会从借款的支付方式(转账or现金),支付的场合(什么位置),是否有其他的见证人等等方面审查,落实是否有真实的债权债务存在。
2022-08-17 15,340
-
01:13
欠条怎么写才有效
欠条,又称白条;指的是个人或单位在欠款或欠物时写给对方具有的凭证性的应用文体。具有法律效力的欠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需要清晰的表达债权和债务的关系,即不要明确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主体是自然人为时,应该核对其姓名是否与身份证件的姓名一致
44,623 2022.04.17 -
01:24
别人欠我钱怎么写借条有效
借条是确定债权人债务人关系的证据,一般分为民间借贷和民间借条,无论哪种形式,借条有效才能使债务合法。规范的借条应具备如下内容: 1、写清楚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法定全名; 2、写清楚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 3、写清楚借款时间期限,
1,351 2023.02.18 -
01:30
欠钱没有欠条能起诉吗
向人民法院起诉以及想要获得胜诉结果,最主要的是要有证据,关键是要有证明借款关系真实存在的证据,而欠条只是证明借款关系真实存在的证据种类之一,当其他证据同样能够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
2,33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