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定借款人有无效借款合同效力怎样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无效的借款合同表现形式:1、非书面形式签订的借款合同无效(民间借贷除外); 2、主体不合格:对贷款人而言,根据贷款通则22条,必须持有人行发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六批准登记。对借款人而言,按贷款通则第17条,借款人应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个人合伙、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另,按商业银行法40条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向关系人(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人员及其近亲属或由上述人员投资或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发放信用贷款。 3、从借款内容上看,商业银行法第37条、借款合同条例第6条均规定借款合同应当约定贷款种类、用途、金额、利率、还款期限、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违反上述之一部分,可能导致合同部分无效。如合同规定的贷款用途是将贷款用于贷款通则第25条规定的五种情形之一的将导致整个合同无效。 4、欺诈、胁迫、借贷双方串通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而订阅的合同无效。 5、如果是通过代理人订立的合同,则无效代理会导致整个合同无效。 6、因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订立的合同可因一方申请撤销而经确认机关确认并撤销后,合同无效。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借款合同确认效力如下:借贷双方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自愿真实,合同内容合法、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不违背公序良俗和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借款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
怎样认定借款合同的效力?
可以按照下列标准认定借款合同的效力:只要符合合同双方主体适格、协议内容及形式不违反法律规定、意思表示真实等条件的借款合同,依法生效。即出借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提供相应的借款。
2021.02.15 124 -
怎样认定借款合同的效力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借款合同效力的认定,主要看合同是否依法成立的,依法成立的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是具有约束力的。 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则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
2021.02.18 134 -
借款合同的效力怎样认定
借款合同的效力的认定方式: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就出借人提供借款,贷款人到期还款等相关事宜协商一致的,可以订立借款合同,只要该合同不违反法律规定,即可依法生效。
2021.02.28 118
-
借款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怎样认定借款合同的效力
一、借款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借款合同有效的条件,另一个是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就前者而言又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借款合同的形式;二是借款。 1、就形式来说,借款合同应
2022-07-18 15,340 -
借款合同效力怎样认定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借款合同效力的认定,主要看合同是否依法成立的,依法成立的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是具有约束力的。 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则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
2022-11-14 15,340 -
个人借款合同如何认定,借款合同有法律效力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借款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
2022-04-09 15,340 -
民法典规定借款合同无效怎么认定,怎样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对于无效合同的认定,事关合同效力的维护及市场经营秩序的安全和稳定,亦事关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在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无效民间借贷行为的具体情形,有利于规范中国的金融秩序;引导民间借贷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审判
2023-07-08 15,340
-
01:43
借款合同变更的效力是怎样的
借款合同当然可以变更,只要双方达成新的合意,而且意思表示真实,变更后的借款协议就会发生法律效力。这时候,双方当事人就需要受到变更后的借款合同的约束,而不需要继续履行原来的借款合同。具体来说,这主要是根据我国合同法第77条以及第78条的规定。
1,195 2022.04.15 -
01:35
借条怎么样写有法律效力
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条一般包含以下几点: 1、标题要明确借条的性质,与正文之间不留空行 2、借款用途需明确注明,以防止借款人用其他理由进行抗辩。 3、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进行交付借款,最好在借条中注明借款人的银行账号。 4、出借人的全名及与之对应
3,253 2022.04.17 -
01:08
借款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根据我国相关司法解释可以知道,如果借款合同存在下面几种情形之一的,借款合同就属于无效合同: 第一,出借人是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并且借款人事先知情或者应当知情。因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出借人的资金必须来源于自己合法收入,禁止
1,639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