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入职未签合同应赔偿哪些费用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其一,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而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双倍工资,其二,若因用人单位自身原因而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就以上问题建议双方协商处理,若双方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入职的时候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话,那么其赔偿是按照双倍工资的标准来赔偿的。具体而言,不签订劳动合同是属于违法的,更应该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即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入职未签劳动合同,则用人单位要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补交社保,企业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应支付双倍工资。若未支付,职工可申请劳动仲裁。未签劳动合同能引起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成立。
-
入职未签劳动合同
没签劳动合同单位违反劳动法,书面提出离职后可以立即走人,除要求单位支付工资、押金外,还可主张经济补偿金、上班第二个月以后的双倍工资、补缴、社保等;从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020.08.29 160 -
劳动者不签劳动合同,自己辞职,应该得到哪些赔偿
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的,自己辞职没有赔偿。但是,由于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去劳动监察部门反应要求赔偿双倍工资,如果协商不一致可以去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020.10.17 146 -
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应当怎样赔偿劳动者
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能要求双倍工资赔偿。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一年以上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劳动者十一个月的双倍工资,并且视为是与劳动者签订了
2020.04.20 168
-
入职未签劳动合同补偿
关于未签劳动合同两倍工资补偿的申请已过时效。未签劳动合同补偿最多11个月。相关法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
2022-04-03 15,340 -
入职一个多月未签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获得的赔偿有哪些
其一,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而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双倍工资,其二,若因用人单位自身原因而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经济补偿金,(经济补
2022-02-05 15,340 -
公司不签劳动合同要赔偿劳动者哪些费用
公司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那么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公司要支付双倍工资赔偿,劳动者带上工作证据,反映到劳动局、仲裁委员会处理。证据:工资条、入职申请表、通话记录、签单记录、同事人证、考勤表等。《劳动
2022-03-29 15,340 -
未签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怎么赔偿
未签劳动合同的工伤死亡赔偿主要是。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 标准
2022-07-15 15,340
-
01:09
患者死亡应当赔偿哪些费用
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患者死亡要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和精神损害抚慰金。首先是需要赔偿赔偿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所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对赔偿丧葬的费用进行计算。其次需要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要以死者生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
5,064 2021.03.24 -
00:51
劳动法未签订合同赔偿条例
未签订合同赔偿条例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劳动合同法要求单位和员工必须要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如果没有签书面劳动合同,会出现下面一系列的后果:如果是因为单位的原因不签,那么给单位一个缓冲期,一个月内单位不签的话,对
2,629 2022.04.12 -
00:59
未签劳动合同未交社保怎样赔偿
单位超过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作为赔偿。而单位拒绝缴纳社保的话,劳动者可以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在解除合同的同时,劳动者可以要求众人单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数额,需要结合劳动者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年
6,99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