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买房婚后共同承担的债务还有效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夫妻双方婚前以共有财产购买房屋并按揭贷款,婚后共同还贷,婚前取得房产证且房产证登记在一方名下,离婚按揭房怎么分 由于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认定房产归谁时的依据就是房产证上的名字。因此,此时极容易被认定为登记方财产。所以此时,未登记方主张该房屋为共同财产时,一要证明自己在婚前为购买房屋履行了出资义务;二要证明自己婚前是基于双方均认可所购房屋为共同所有的前提下出资的。如果不能提供相应的证据,则房产就会认定为与一方财产,在分割时不予分割。 2、婚前夫妻一方父母参与出资购买,婚后取得房产证,离婚按揭房怎么分 根据法律的规定,夫妻结婚前,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个人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因此,婚前父母出资买房,婚后共同还贷也不影响房子的归属。此时,在离婚按揭房分割时,不参与分割,只归一方所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婚前债务一般属于个人债务,婚后不需要共同承担,应当由债务人个人承担,用个人财产进行清偿,但是另一方在事后追认,则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则需要夫妻共同承担偿还责任。
不需要,婚前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共同债务,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债务,婚前债务不于夫妻共同债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自属合法婚姻缔结之日起,至夫妻一方死亡或离婚生效之日止。婚前一方贷款购置的住房等财物已转化为夫妻共同财物的;以及其他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由双方共同负担的债务。
-
婚前债务婚后共同承担吗
一般而言,婚前个人债务应当由债务人一方承担清偿责任,当然如果另一方愿意共同承担也可以。 但如果夫妻一方将婚前债务用于婚后共同生活的,这时,一方婚前债务性质也因财产性质的变化而转变为夫妻共同债务,应当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
2021.04.24 140 -
婚前债务婚后共同承担吗
婚前债务婚后是否共同承担需要按情况判断,具体为: 1、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一方名义所欠的债务原则上应视为夫妻共同债务,由夫妻共同偿还; 2、如果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务确实是债务人的个人债务,那么未债务的婚姻关系当事人可以对抗债权人的要求。 法
2022.04.14 251 -
婚前债务离婚后还要共同承担吗?
婚前债务如果属于一方的个人债务,离婚时不要共同承担;如果该债务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而承担的,则离婚时需要共同承担。
2021.02.14 132
-
婚前债务离婚后还有共同承担吗
夫妻一方婚前所欠个人债务,是其与债权人之间因特定法律事实而形成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它是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产生之前与债权人这种特定主体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夫妻一方在婚前所负的个人债务,如没有另一方在
2022-05-09 15,340 -
婚前债务,婚后还要共同承担吗
夫妻婚姻存续期间的收入和所得,在没有事先特殊书面约定前提,都属于婚后共有财产,夫妻俩一人一半权益。 当事人婚前的债务,若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这笔债务属于夫妻共有债务,需要两位共担。 如果这笔个人婚前
2022-05-02 15,340 -
婚前债务婚后还要共同承担吗
婚前欠的债属于个人,不属于双方共同债务。婚后债务,而且必须用于共同生活,才属于共同债务. 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夫妻共同债务主要是基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对共有财产
2022-05-31 15,340 -
婚前债务婚后还要共同承担吗?
婚前债务婚后的处理:根据权利的相对性原则,债权人只能向特定的债务人主张权利,而不能在债务人结婚后向其配偶主张。婚前个人债务由债务人用自己的个人财产进行偿还。除非能证明该债务是用于婚后共同生活的。
2022-06-09 15,340
-
01:15
婚前债务婚后是否共同承担
婚前债务婚后不需要共同承担。夫妻个人的婚前债务婚后另一方没有义务返还,如果能证明是一方为了结婚而产生的个人债务,那么是需要另一方共同偿还的。具体情况如下:1、如果是婚前个人所负的债务,那么一般会被当作是个人债务,配偶不需要进行偿还;2、如果
3,323 2022.01.26 -
01:25
结婚前债务婚后是否共同承担
夫妻之间婚前的欠款,在法律层面,是不用共同承担的。婚前欠的债属于个人债务,是在夫妻结婚之前就已经形成的,并不属于双方共同债务。结婚后的债务,是因为夫妻二人共同生活所产生的债务才属于共同债务,夫妻共同债务主要是基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
3,322 2022.04.17 -
01:07
离婚前债务离婚后是否共同承担
离婚前欠下的债务,离婚后不一定需要夫妻共同承担。 1、需要共同承担的债务必须是夫妻共同债务,而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内,或者是夫妻以共同的意思作出的欠款,或者是一方作出的,但是该笔债务用于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或共同生产经营的需要。
2,540 2022.12.15